明朝【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下载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王宠
品名 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朝代 明朝
文件大小 234.01MB
分辨率(DPI) 300×300
像素大小 2829×2121
尺寸(CM) 23.95×17.95
作品数量 13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格式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书法
品名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 册 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分类 法书
作者 王宠
书体 楷书
数量 一册:十三开(本幅十三开十三幅)
作品语文 汉文
释文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君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以上谷粱)。君臣。管仲。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方者执。执者固。固则信。君以利和。臣以节信。则上下无邪矣。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礼也。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戒心形于内。则容貌动于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知得诸己。知得诸民。从其理也。知失诸民。退而修诸己。反其本也。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轻给之。故君人者上注。人臣者下注。上注者。纪天时。务民力。下注者。发地利。足财用也。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也。能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君子食于道。则礼审而义明。礼审而义明。则伦等不踰。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则上无危。齐民食于力则作本。作本者众。农以听命。是以明君立世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故民迂则流之。民流则迂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唯有明君。能决之。能塞之。决之则君子行于礼。塞之则小人笃于农。君子行于礼。则上尊而民顺。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备足。四者备体。顷时而王不难矣。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四肢不通。六道不达。曰失。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乱。是故国君聘妻于异姓。设为侄娣。命妇。宫女。尽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节。所以防其奸也。是以中外不通。谗慝不生。妇言不及官事。而诸臣子弟无宫中之交。此先王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灭私也。(以上管子。臣下篇)。士经。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源。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以上管子。牧民篇)。论事君。东周。晏婴。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传而贵之。今吾望传而疑之。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延仲尼见之。(以上晏子)。逍遥游。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鷽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以上庄子。逍遥游)。天地。外篇。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其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耶。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耶。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以上庄子。外篇。天地)。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2.8×27.6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印记数据【印记类别】【印记】作者印记大雅堂作者印记韡韡斋鉴藏宝玺古希天子(重一)鉴藏宝玺八征耄念之宝(重一)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


参考数据

【类别】 【参考数据】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四册,页1940-1942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三),第一册,页81

作品展示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明王宠真行草书(六)册谷梁管子晏子庄子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