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含光

陈含光(1879年—1957年),原名延韡,号移孙,后改含光,别号淮海,以字行,江苏扬州人,祖籍仪征,清末民初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官至道台。诗书画并称三绝,上世纪20年代被誉为光宣诗坛108将之一,篆书取法《吴天发神谶碑》,楷书为古今名家之列,山水画师法明清,与吴昌硕、黄宾虹、林散之、齐白石为至交,其书画作品被评论家认为可与张大千媲美。陈含光出身仪征书香世家,父陈重庆为光绪举人。民国初年拒任内阁中书,1935年任教扬州国学专修学校。抗战期间闭门谢客,刻“沦隐者”印章明志。1948年迁居台北,著有《含光诗存》《含光文存》等。其书法遗墨见于扬州史可法纪念馆楹联、汪氏小苑“春晖室”匾额,篆书《徐园铁镬记》碑刻融合石鼓文、甲骨文风格。曾为“冶春后社”核心成员,参与鉴藏明代朱颐厓《江山渔艇图卷》并撰写考据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