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开贞,乳名文豹,曾用名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杜荃等。祖籍福建汀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早年在嘉定中学、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发起成立“创造社”,创作诗集《女神》。1923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回国后,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谴责“四一二政变”,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长期旅居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任《救亡日报》社长、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等职,致力于发展壮大抗日统一战线。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抗战胜利后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他长期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活动,同时继续从事个人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197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郭沫若长期从事文学、中国古代史、古文字等方面的创作或研究,一生中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考古、翻译等领域留下了丰富的著述,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其著作被整理为《郭沫若全集》38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