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 作者 | 文伯仁 | 
| 品名 | 丹台春晓图卷 | 
| 朝代 | 明朝 | 
| 文件大小 | 102.72MB | 
| 分辨率(DPI) | 72×72 | 
| 像素大小 | 16159×2119 | 
| 尺寸(CM) | 570.05×74.75 | 
| 作品数量 | 1 |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 藏品类型 | 绘画 | 
| 品名 | 明文伯仁丹台春晓图 卷 Brewing an Elixir for Immortality in Spring | 
| 分类 | 绘画 | 
| 作者 | 文伯仁 | 
| 数量 | 一卷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 本幅 | 30.1×124.8 | 
| 隔水一 | 12.1 | 
| 隔水二 | 12 | 
| 拖尾 | 29.3×75.4 | 
| 隔水三 | 12 | 
质地
| 【质地位置】 | 【质地】 | 
| 本幅 | 纸 | 
| 拖尾 | 纸 | 
题跋数据
|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 作者款识 | 文伯仁 | 本幅 | 五峰文伯仁写 | 行书 | |
| 印记: 五峰、文伯仁 | |||||
| 题跋 | 徐渭 | 拖尾 | 天池居士渭宝书于梅花馆 | 草书 | 在干。(上文缺)。但至诚。法自然。盗天地。寿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具一味。归命窍。复命关。灌尾闾。通泥丸。真橐钥。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托黄婆。嫁姹女。轻轻地。默默举。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饮刀圭。窥天窍。辨朔望。知昏晓。识浮沈。明主客。要聚合。莫间隔。采华时。调火功。受来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身。天地灵。造化悭。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口正。默默行。句句应。天池居士渭宝书于梅花馆。 | 
| 印记: 徐渭印、天池漱仙 | |||||
印记资料
| 【印记类别】 | 【印记】 | 
| 鉴藏宝玺 | 嘉庆御览之宝 | 
| 鉴藏宝玺 | 嘉庆鉴赏 | 
| 鉴藏宝玺 | 石渠宝笈 | 
| 鉴藏宝玺 | 三希堂精鉴玺 | 
| 鉴藏宝玺 | 宜子孙 | 
| 鉴藏宝玺 | 宝笈三编 | 
主题
| 【主题类别】 | 【主题(第一层)】 | 【主题(第二层)】 | 【主题说明】 | 
| 其他主题 | 花草 | 灵芝 | |
| 其他主题 | 器用 | 篮.篓.箩筐 | 竹篮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茅草屋 | |
| 其他主题 | 器用 | 珍玩.古玩 | 丹鼎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栏杆 | |
| 主要主题 | 山水 | 春景 |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桥 |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山径 |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瀑布 | |
| 次要主题 | 人物 | 高士(士人、隐士) | |
| 次要主题 | 山水 | 溪涧、湍泉 | 溪涧 | 
| 其他主题 | 人物 | 侍从(侍女、童仆) | 侍徙、童仆 | 
| 其他主题 | 树木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细目】 | 
| 写意 | |
| 皴法 | 披麻皴 | 
| 人物衣纹描法(匀称线条) | 
参考数据
| 【类别】 | 【参考数据】 |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四册,页1934 |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录 (卷四),第二册,页199 |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九册,页165-168 | 
| 研究性论着 |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山人,江苏苏州人, 文征明之侄。在文征明的众多子侄辈中,文伯仁是相当重要的一位传人,善画山水、人物,一般而论,其画风是继承了文征明的绵密格局,近似元四大家之一的王蒙,岩峦郁茂, 堆栈绵延成长轴。(注1) 此画卷末仅署款「五峰文伯仁写」,但无纪年。画山中崎岖处,栏栅环绕,群树林立,飞泉直泻而下。林间一童子荷锄携花篮行,篮内盛满灵芝。林后小直通山顶,道人立石台上,目视丹鼎。画中,依然具有传承自文征明的雅澹秀逸风味,用笔布墨温和雅驯,当属文伯仁作品中的佳构。(注2) 文伯仁对于道教主题以及乌托邦式的理想一向颇有兴趣,曾不只一次地描绘 这个主题(注3)。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源头可以溯自 (山海经)、 (楚辞) 等中国远古的神仙传说,以及老庄等道家思想,历代皆有兴衰起落,不过明代诸帝多颇为护持, (正统道藏)、 (万历续道藏)先后刊行于世; 此画道人烧炼丹药,或许正传达出文士们对于清修养生的重视及长生不老境界的向往之情; 卷尾尚有徐渭(1521-1593)的草书跋文, 内容即是对于道术的阐释。 (葛婉章) 注1: 徐沁, (明画录) , 卷三, 收录于 (画史丛书)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4 ), 第二册,第 1159页。 注2:王耀庭、童文娥, (长生的世界: 道教绘画特展图录)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96 ),彩色图版21,第42,43页, 图版说明第77页。 注3: 周芳美, (文伯仁的生平简介和画作赞助者), (美国纽约大学博士论文初稿, 1997 ) 。嘉靖二十九牛(1550)绘「圆峤书屋」, 嘉靖四二年(1563)绘「方壶图」, 嘉靖四五年(1566)绘「秋山游览」 , p.4,p.I4. | 
| 参考书目 | 1.王耀庭,〈明文伯仁丹台春晓图〉,收入王耀庭、童文娥编,《长生的世界:道教绘画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6年初版),页77。 2.葛婉章,〈帝国的回忆 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展专辑二 — 文伯仁丹台春晓图〉,《故宫文物月刊》,第186期(1998年9月),页44-45。 | 
| 内容简介(中文) | 文伯仁(公元一五○二-一五七五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字德承,号五峰,又号葆生、摄山老农。征明从子,善画山水、人物,效王蒙,笔力清劲,岩峦郁茂。享年七十四。 山中崎曲处,栏栅环绕,群树林立,飞泉直泻而下。林间一童子荷锄携花篮行,篮内盛满灵芝。林后小径直通山顶,道人立石台上,目视丹鼎。文伯仁画法皆师法乃叔文征明,以雅澹见长,此幅用笔布墨温和雅驯,当属文氏作品中之佳构。 | 
| 内容简介(英文) | Brewing an Elixir for Immortality in Spring Wen Po-jen (1502-1575) Ming Dynasty Wen Po-jen, a native of Chang-chou (Soochow, Kiangsu), was a nephew of the artist Wen Cheng-ming. His style name was Te-ch’eng, and his sobriquets were Wu-feng, Pao-sheng, and She-shan lao-nung. Wen followed the style of Wang Meng (1308-1385), using clear and vigorous brushstrokes and painting landscapes with dense forests on mountains and crags. A bamboo fence encloses a rugged and winding area on a mountain in this painting. Within the scene is a cluster of trees and a spring flowing downward. A young child walks through the trees carrying a hoe and a basket full of fungi. The small path behind the trees reveals access to the mountain peak. A Taoist figure on the path stands on top of a rock looking at the cauldron in which he brews his elixir of immortality. Wen Po-jen developed his painting style, achieving success for its elegance and lightness, through instruction from his uncle Wen Cheng-ming. The brushwork and application of ink in this work are gentle and refined. | 
【作品展示】

明 文伯仁 丹台春晓图

明 文伯仁 丹台春晓图

明 文伯仁 丹台春晓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