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 作者 | 钱仁夫 |
| 品名 |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 |
| 朝代 | 明朝 |
| 文件大小 | 72.07MB |
| 分辨率(DPI) | 300×300 |
| 像素大小 | 2123×2829 |
| 尺寸(CM) | 17.97×23.95 |
| 作品数量 | 4 |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 品名 | 经训堂法帖(七) 册 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 |
| 分类 | 法帖 |
| 作者 | 钱仁夫 |
| 书体 | 楷书 |
| 数量 | 一幅 |
| 作品语文 | 汉文 |
| 释文 | 题七宝泉遗迹。佛家者流。乃吾儒之所不道。然君子不以人废言。苟有与吾儒暗者。又岂可废之而不道耶。元至正间。七宝泉开山顺庵主。初依种福院僧明净出家。俭约自守积钱若干缗。人有贷用者久之。往索取反为垢骂。遂悟世财真蛇虺。尽弃其所有。翻然求出世法。游历江淮东西数载来归。止邓尉山七宝泉。斗室仅容膝。持钵分卫外。影不出山。杜多乞米。归钵既满复以囊贮之。即叱之曰。出家人当知止足。旋乞取以资幻身。而贪求若是。非吾徒也。亟去之。吴之西山为隐居以自处者甚众。顺庵实为之首。偈年七十五。遂谢世而卒。夫顺庵一衲子耳。初未尝读东鲁之书也。而能知理道若是。迨与吾儒暗合。岂可多过也哉。由君子观之。今世之为僧者。名虽出家而寔不能不以家累贪求苟得。岂知世财蛇虺之可畏。雕梁画栋。群伦灭三纲之人。而豢养之。岂知斗室容膝之为安。出入权贵。干与时事。其能影不出山乎。金玉奇好之。物靡不毕致。其能知所止足乎。凡若此者。岂直为吾儒之罪人。亦顺庵之所深恶而痛绝也。自至正迄今百有余年。如顺庵者落落四三衲子耳。岂可多得哉。起可多得哉。因与上人出此卷求题。遂为书此。使知为僧者不可不以顺庵为法。时皇明成化十四年(公元一四七八年)岁在戊戌菊月既望。言里钱仁夫题。 |
质地
| 【质地位置】 | 【质地】 |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 题跋 | 李应祯 | 本幅 | 成化十八年(公元一四八二年)夏五李应祯。 | 楷书 | 佛法有以动人为其徒者。亦必苦心勚行。戒律精严。然后能以卓立致人信向。若七珤泉顺庵主者是已。顺庵主羣行得附。蘧安独庵二大老之文。遂以显闻于后。亦云幸矣。若顺庵主人者。则岂特足为其徒之劝哉。玙公出以见示。遂为之题。成化十八年(公元一四八二年)夏五李应祯。 |
参考数据
| 【类别】 | 【参考数据】 |
| 收藏着录 | 谭伯羽谭季甫先生昆仲捐赠文物目录,页233、432 |
【作品展示】
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1.jpg)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 ()
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2.jpg)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 ()
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3.jpg)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 ()
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4.jpg)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钱仁夫题七宝泉遗迹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