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大佑 |
品名 | 经训堂法帖(七)册-元沙门大佑七宝泉行实 |
朝代 | 元代 |
文件大小 | 72.07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123×2829 |
尺寸(CM) | 17.97×23.95 |
作品数量 | 4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经训堂法帖(七) 册 元沙门大佑七宝泉行实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大佑 |
书体 | 楷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七宝泉开山顺庵主行实。顺庵主者。姑苏志里人。沈姓。初名志显。依种福院僧明净出家。勤于作务。夜则礼佛诵经。无少怠。弊衣垢。面俭约自守。积钱若干缗。人有贷用者。久之。往索取。反为骂辱。自是深悟。世财真蛇虺也。尽弃其所有。翻然求出世法。有远大志。至大庚戌年三十三。登天目山。礼中峰本公。公重其决志。于道示以五偈。警训甚切。复渡淮参无用宽公。偕同志祖英子进等。往天柱山。从东海福公剃落。更名慧顺。江淮东西游历数载。还姑苏止邓尉山七宝泉。为斗室。仅容膝。一住四十年。持钵分卫外。影不出山。囊无宿储。夜有盗入其室。尽以所有与之。诲以善言。尔辈为人盍为生活计而甘为此耶。盗亦悔谢。杜多乞米归钵。既满。复以囊贮之。师叱曰。出家人当知止足。旋乞求以资幻身而贪求若是。非吾徒也。亟去之。四方民倍争从其化禀戒法者千数。有欲为其重构所居者。坚却之。曰。佛制比丘树下冢间。不过三宿。久恋此巢窟已犯分矣。又欲加之其可哉。延佑丙辰天柱福公闻其于道有进。遣书慰谕之命归领家山事。师竟弗之许吴之西山为隐居以自处者甚众。师实为之始而人争效之。至正壬辰三月二十四日。告其徒通曰。吾世缘 尽矣。愿得一浴以终焉。通如所命。浴罢。入龛宴坐。遂瞑目。镊生为其薙发。既薙而复长。人皆异之。阇维香气远闻得舍利若干颗。缁白禀戒者争拾之以归。通奉遗骨建塔于所居之后藏之。生皇朝至元十五秊戊寅三月十八日。示寂于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二十四日。春秋七十有五。僧臈若干夏后十年。通公以其师德被一方。久而不书。则来者无闻焉。俾禅人善智来弊居请书其本末。将刻之石。因摭其有关大教足以善世励俗者。书之俾为道者有所兴起云尔。而系之以辞曰。十住婆娑论云。阿兰若此比丘有五种。别一以恶意希求利飬。故二以愚痴钝恨。故三以狂妄失念。故四为行头陁行。故五为诸佛菩萨所称赞。故后二为善。前三可呵。若顺公者所谓行头陁行。而诸佛菩萨所称赞者欤。物久则变。世之转相。沿袭为阿兰若者。何限惟勤。构室庐乐营世务而不知措心于道者。当视顺公而为轨则。皇元至正廿二年壬寅八月初。吉甫里白莲住山沙门大佑谨书。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谭伯羽谭季甫先生昆仲捐赠文物目录,页233、432 |
【作品展示】
经训堂法帖(七)册-元沙门大佑七宝泉行实 ()
经训堂法帖(七)册-元沙门大佑七宝泉行实 ()
经训堂法帖(七)册-元沙门大佑七宝泉行实 ()
经训堂法帖(七)册-元沙门大佑七宝泉行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