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冯承素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2 |
朝代 | 唐代 |
文件大小 | 107.98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作品数量 | 6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清三希堂法帖(三) 册 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冯承素 |
书体 | 行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唐冯承素书。(楷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毎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行书)。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许将 | 本幅 | 长乐许将熙宁丙辰(公元一0七六年)孟冬开封府西齐阅。 | 行书 | 长乐许将熙宁丙辰(公元一0七六年)孟冬开封府西齐阅。 |
题跋 | 本幅 | 临川王安礼。庆基同阅。元丰庚申(公元一0八0年)闰月十日。 | 楷书 | 临川王安礼。黄庆基同阅。元丰庚申(公元一0八0年)闰月十日。 | |
题跋 | 王景修 | 本幅 | 元丰四年(公元一0八一年)孟春十日。又同张保清。冯泽纵观。文安王景修题。 | 行书 | 元丰四年(公元一0八一年)孟春十日。又同张保清。冯泽纵观。文安王景修题。 |
题跋 | 本幅 | 朱光裔。李之仪观。元丰五年(公元一0八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 行书 | 朱光裔。李之仪观。元丰五年(公元一0八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 |
题跋 | 本幅 | 仇伯玉。朱光庭。石苍舒观。元丰五年(公元一0八二年)四月廿八日。 | 行书 | 仇伯玉。朱光庭。石苍舒观。元丰五年(公元一0八二年)四月廿八日。 | |
题跋 | 本幅 | 李秬。王景通同观。戌七月十□日。 | 行书 | 李秬。王景通同观。戌七月十□日。 | |
题跋 | 赵孟頫 | 本幅 | 甲寅日甲寅人赵孟頫书 | 行书 | 定武旧帖在人间者如晨星矣。此又落落若启明者耶。元贞元年(公元一二九五年)夏六月。仆将归吴兴。淑亮内翰以此卷求是正。为鉴定如右。甲寅日甲寅人赵孟頫书。 |
印记: 孟俯、赵子昂氏 |
|||||
题跋 | 邓文原 | 本幅 | 至元甲午(公元一二九四年)三月廿日巴西邓文原观 | 行书 | 至元甲午(公元一二九四年)三月廿日巴西邓文原观。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绍 |
收传印记 | 兴 |
收传印记 | 赵 |
收传印记 | 天籁阁 |
收传印记 | 墨林山人 |
收传印记 | 神 |
收传印记 | 品 |
收传印记 | 子京所藏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黄杰先生遗赠文物目录,页172 |
收藏着录 | 林志钧,〈三希堂帖考〉,《帖考》,(台北:华正书局,1985年),页228-229 |
【作品展示】
清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
清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
清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
清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
清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
清三希堂法帖(三)册唐冯承素临兰亭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