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张鹏翀 |
品名 | 翠巘高秋图轴-2 |
朝代 | 清代 |
文件大小 | 18.04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1716×3505 |
尺寸(CM) | 14.52×29.67 |
创作时间 | 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 |
作品数量 | 1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绘画 |
品名 | 清张鹏翀翠巘高秋图轴 Jade-green Towering Peaks on the Ninth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
分类 | 绘画 |
作者 | 张鹏翀 |
创作时间 | 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 |
数量 | 一轴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101.1×49.9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作者款识 | 张鹏翀 | 本幅 | 翠巘高秋。佳辰献图画。晓出凤城西。双涧遥看落。层峰近可跻。遶林红叶满。隔岸白云低。篱菊花争插。囊萸酒共携。玉泉萦御苑。琼岛接招提。优渥花糕赐。从容彩笔题。晚归吟思好。新月印前溪。臣以下直余间。作山水一帧。当九日登高之会。侑万年献寿之觞。臣学画以来。将及三纪。通籍后。所遇山水古迹。触发殊少。倘蒙睿鉴。指示秘要。得所师承。庶稍脱凡近也。乾隆九年甲子(公元一七四四年)重九日。詹事臣张鹏翀恭进。 | 楷书 | |
印记: 臣鹏翀、玉堂仙吏、宫詹学士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九月九日御题 | 行书 | 问我绘事应师谁。横岭近在帝城西。从来师心非所贵。师古道远劳攀跻。鹏翀汝诗脱筌蹄。欲侔元白志不低。我于诗画渉藩篱。安能示汝匪手携。得其环中游方外。畴谓半偈非全提。佳节展汝山水奇。兴酣走笔一漫题。黄花笑我拈吟髭。萧萧写影临清溪。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九月九日御题。 |
印记: 乾隆宸翰、几暇临池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鉴藏宝玺 | 乾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重华宫鉴藏宝 |
鉴藏宝玺 | 嘉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乐善堂图书记 |
鉴藏宝玺 | 宣统御览之宝 |
作者印记 | 人境庐 |
作者印记 | 翠交庭 |
鉴藏宝玺 | 乾隆鉴赏 |
鉴藏宝玺 | 石渠宝笈 |
鉴藏宝玺 | 三希堂精鉴玺 |
鉴藏宝玺 | 宜子孙 |
主题
【主题类别】 | 【主题(第一层)】 | 【主题(第二层)】 | 【主题说明】 |
主要主题 | 山水 | 秋景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瀑布 | |
次要主题 | 树木 | 松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房舍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亭 | |
其他主题 | 树木 | 竹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溪涧、湍泉 | 溪涧 |
其他主题 | 树木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江河 |
技法
【技法】 | 【技法细目】 |
写意 | |
皴法 | |
皴法 | 披麻皴 |
苔点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初编(重华宫),下册,页809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05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一册,页343-344 |
内容简介(中文) | 张鹏翀(公元一六八八-一七四五)字天扉,一字柳庵,号南华。雍正丁未(一七二七)进士。品洁才敏,能诗复精绘事。 秋日山景,笔墨清秀,优雅怡人。张氏在画上题请乾隆皇帝指教,乾隆亦于画上作题,谦称绘事非其所专。从君臣题识往还之事实,可窥见乾隆朝绘画活动之盛。 |
内容简介(英文) | Autumn Landscape Chang P’eng-ch’ung (1688-1745) Ch’ing dynasty Chang P’eng-ch’ung (tzu T’ien-fei, Liu-an; hao Nan-hua) received the chin-shih in 1727. Fastidious, talented and diligent, he was an able poet and a skillful painter. Autumn mountains are depicted with an elegance and clarity of brushwork which pleases the viewer. In inscribing the painting, Chang asked the Ch’ien-lung emperor to give an appraisal, the emperor wrote a colophon stating that he was not able to judge painting. From the content and the fact that these reciprocal colophons appear, we gain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ishing activity of court painting during the Ch’ien-lung reign. |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