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王绂 |
品名 | 画凤城饯咏图轴 |
朝代 | 明朝 |
文件大小 | 18.02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1485×4045 |
尺寸(CM) | 12.57×34.24 |
作品数量 | 1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绘画 |
品名 | 明王绂画凤城饯咏 轴 Farewell Gathering |
分类 | 绘画 |
作者 | 王绂 |
数量 | 一轴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91.4×31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作者款识 | 王绂 | 本幅 | 客里送君归故乡。江天秋色正茫茫。扁舟一个轻如叶。半是诗囊半药囊。九龙山人王孟端为彦如写。并题。 | 行楷书 | |
题跋 | 胡俨 | 本幅 | 胡俨 | 草书 | 吴江秋水□。送君龙江别。相期霜降余。来看凤城月。胡俨。 |
印记: 琴月轩 |
|||||
题跋 | 李至刚 | 本幅 | 李至刚 | 草书 | 汀洲杜蘅歇。南浦西风生。美人鼓兰枻。路指江南行。江南向何许。东望吴淞去。吴淞秋水多。渌遍芙蓉渚。渚外九龙山。山边三泖湾。人家临水住。日暮采菱还。采菱歌易断。送子愁云乱。愁来可奈何。思满江南岸。江南不可思。劝子情依依。皇都春色早。迟子促来归。李至刚。 |
印记: 李至刚印、敬斋、大宗伯章 |
|||||
题跋 | 王景 | 本幅 | 王景 | 草书 | 画船晓发凤城东。江上青山云几重。秋水连天三百里。片帆一夜到吴淞。王景。 |
印记: 玉堂学士之章、乾坤清气 |
|||||
题跋 | 姚广孝 | 本幅 | 姚广孝 | 行楷书 | 官河水落正秋霜。鸿雁南来熟稻梁。此日送君还旧隐。九峰佳处是鲈乡。姚广孝。 |
题跋 | 王达 | 本幅 | 翰林老友王达 | 行楷书 | 碧水芙蓉两岸开。长卿初自日边回。故乡耆旧遥相接。影向孤村树里来。翰林老友王达。 |
印记: 山高月小、王达善印 |
|||||
题跋 | 解缙 | 本幅 | 解缙 | 草书 | 秋霜忽已凝。客行归故乡。仰瞻鸿雁戾。岂为谋稻梁。丈夫誓许国。溟渤当舟航。矧兹念桑梓。洚灾势怀襄。□生复□□。稽首师坚章。解缙。 |
印记: 玉堂学士 |
|||||
题跋 | 王汝玉 | 本幅 | 王汝玉 | 草书 | 我别松江几度秋。渚花汀草不胜愁。京华送子松江去。梦落沧浪旧钓舟。王汝玉。 |
题跋 | 杨士奇 | 本幅 | 杨士奇 | 楷书 | 吴江渺无极。萧条十月初。片颿河上发。竟去不踌躇。由来君命重。非为爱鲈鱼。杨士奇。 |
印记: 太平山中人 |
|||||
题跋 | 王洪 | 本幅 | 王洪 | 行楷书 | 楚天木叶落。夫容徧芳洲。长歌一杯酒。送上江南舟。孤帆带斜日。一雁飞高秋。离情与江水。相逐共悠悠。王洪(左行)。 |
题跋 | 杨斌 | 本幅 | 鹤城杨斌 | 行楷书 | 宦游纔赋望江南。紫蟹银鲈入梦甘。想得到家吟乐处。野桥篱落晚枫酣。鹤城杨斌。(左行)。 |
印记: 玉壶秋水 |
|||||
题跋 | 王偁 | 本幅 | 王偁 | 草书 | 积水渺无际。送君还(点去)江上还。九峰何处数。迢递白云间。旧业菱荷老。秋风鸥鹭闲。故人能问讯。相见一开颜。王偁。 |
印记: 正谊明道 |
|||||
题跋 | 高得旸 | 本幅 | 高得旸 | 行书 | 三江五湖口。此际水痕收。使节询源委。童时记钓游。拒霜红绕岸。䆉稏绿连畴。昼锦荣殊甚。归承宠渥优。高得旸。 |
印记: 高孟升印 |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癸巳(公元一七七三年)仲春。御题。 | 行书 | 或称昼锦或称还。送别情殷握手间。便是墨禅一再写。可能透出利名关。癸巳(公元一七七三年)仲春。御题。 |
印记: 澄观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莼江所藏 |
收传印记 | 程茂 |
收传印记 | 海野堂图书记 |
收传印记 | 孔彰珍玩 |
收传印记 | 若水轩 |
收传印记 | 寄傲 |
收传印记 | 项墨林鉴赏章 |
收传印记 | 子孙永宝 |
收传印记 | 墨林秘玩 |
收传印记 | 墨林山人 |
收传印记 | 项墨林父秘籍之印 |
收传印记 | 项子京家珍藏 |
收传印记 | 退密 |
鉴藏宝玺 | 乾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乾隆鉴赏 |
鉴藏宝玺 | 石渠宝笈 |
鉴藏宝玺 | 三希堂精鉴玺 |
鉴藏宝玺 | 宜子孙 |
鉴藏宝玺 | 石渠定鉴 |
鉴藏宝玺 | 宝笈重编 |
鉴藏宝玺 | 干清宫鉴藏宝 |
鉴藏宝玺 | 嘉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宣统御览之宝 |
主题
【主题类别】 | 【主题(第一层)】 | 【主题(第二层)】 | 【主题说明】 |
主要主题 | 山水 | 秋景 | |
次要主题 | 建筑 | 亭 | |
次要主题 | 器用 | 家具(屏风) | 桌椅 |
次要主题 | 器用 | 饮食器 | |
其他主题 | 船 | 帆船 | |
其他主题 | 人物 | 官员(臣) | 三人 |
次要主题 | 山水 | 江河、湖海 | 湖海 |
其他主题 | 人物 | 侍从(侍女、童仆) | 童仆三人 |
其他主题 | 树木 |
技法
【技法】 | 【技法细目】 |
写意 | |
皴法 | 披麻皴 |
苔点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续编﹝干清宫﹞,第一册,页387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280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图录,第六册,页45-47 |
参考书目 | 1.本社,〈明王绂凤城饯咏〉,《故宫文物月刊》,第49期(1987年4月),封底里。 2.何传馨,〈「天子之宝 —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展品系列(四) — 绘画〉,《故宫文物月刊》,第247期(2003年10月),页33。 |
内容简介(中文) | 王绂,江苏无锡人,早年曾接受从仕的教育,由于具有文学才能,又擅长书法与绘画,在明成祖永乐朝文渊阁任职,仕至中书舍人。他喜好代表文人品味的墨竹与写意山水画,兼具职业画家的技巧与士人画的特质。平日作画随性而为,但是他品性高洁,不随意为人作画。这幅画的构图单纯,近景平坡水岸,树石间三位官员聚在亭子里宴饮,背景则是两重高耸的山峰。画面上端的空白处,题了十三首诗,内容都是围绕在表达离别的情意,作诗者大都是与王绂同在翰林院任职的官员。从诗意看,可知是在秋天时节,一位同僚即将离职,回到松江的家乡,享受有山水为伴的退隐生活,王绂作了这幅半具象的山水画,同事们则各题一诗做纪念,是明代盛行的送别图的典型例子。受画的对象或参与题诗者,都是有文艺修养的文士,王绂的画也能表现出元代以来,以简单的水墨画法,表达有画外深意的文人画作风。山石平稳堆栈,岩石表面扭动交错的皴擦纹理,令人感受到平静中又带着些许苍凉与感伤。(何传馨) |
内容简介(中文) | 王绂(公元一三六二-一四一六年),江苏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青城山人。博学工诗,永乐初以善书荐,供事文渊阁。又善山水,尤以墨竹名满天下。 江天秋色,临江小亭,三人围桌饯饮,送客还乡,岸边客舟上二人准备待发。本幅的山石以荷叶皴皴写,用笔极为老辣,画树点苔笔法雄健。全作墨色苍润,开沈周法门,别具秀润浑厚之感。 |
内容简介(英文) | Wang Fu, a native of Kiangsu, was a scholar of poetry who served at the Wen-yuan Pavilion and was recommended for court service in the early Yung-lo reign (1403-1424) for his excellence in calligraphy. He also was gifted at landscape painting and was especially famed for his ink bamboo. In an autumn landscape, three men sit around a table drinking in a small kiosk by a river. The gathering is for a guest being sent off on his return home. Two figures in the boat at the shore prepare to leave. The peaks and slopes in this work are done in “lotus-leaf’ texture strokes. The brushwork is extremely mature and the painting of the trees and moss dots firm. The moist ink presages the style of Shen Chou with a solid yet elegant touch. |
参考书目 | 何炎泉、陈阶晋、陈韵如,〈明王绂画凤城饯咏 轴〉,收入《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01),页226-227、331-332。 |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