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王澍 |
品名 | 书积书岩帖(十七)册-临王羲之十七帖 |
朝代 | 清代 |
文件大小 | 449.92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创作时间 |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 |
作品数量 | 25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 |
品名 | 清王澍书积书岩帖(十七) 册 临王羲之十七帖 Copy of “Shiqi Modelbook” |
分类 | 法书 |
作者 | 王澍;Wang Shu |
书体 | 草书 |
创作时间 | 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 |
数量 | 一册:二十五开(本幅二十五开五十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以上为郗司马帖)。吾前柬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以上为逸民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以上为龙保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以上为丝布衣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亦(点去)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以上为积雪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以上为服食帖)。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以上为六日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以上为瞻近帖)。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以上为天鼠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以上为朱处仁帖)。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懃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以上为七十帖)。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以上为邛竹帖)。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以上为蜀都帖)。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以上为盐井帖)。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以上为远宦帖)。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以上为都邑帖)。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以上为严君平帖)。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以上为胡母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以上为儿女帖)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以上为谯周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以上为讲堂帖)。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以上为诸从帖) 。往在都见诸葛颙。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以上为成都帖)。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以上为旃罽帖)。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以上为药草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以上为来禽帖)。足下所疏云。此菓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以上为胡桃帖)。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应。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以上为清晏帖)。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以上为虞安吉帖)。勑。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以上勑字并褚遂良识)。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26.6×12.4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作者款识 | 王澍 | 本幅三十四至三十八 | 唐模硬黄十七帖。前明神庙时。藏临邑邢太仆子愿家。子愿手自钩模刻石来禽馆。为天下十七帖第一。比之世俗流传本。少一十五行。盖脱失也。此宋搨全本。为锡山秦氏所藏。不唯与世俗流传本。天地悬隔。并与唐摹亦微不同。如吴之为吴。养之为养。不之为不。楼之为楼(吴至楼字。均为草书字型)。笔法全异。余见十七帖。不下百数。来禽馆刻本外。唯此为最。爰取耻庵王孙所赠白宋笺。精模一本。流示子孙。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七月朔旦。越三日。良常王澍临于梁鸿溪上寓楼。 | 行书 | |
印记: 恭寿 |
|||||
作者款识 | 王澍 | 本幅三十八至四十四 | 十七帖多言蜀中事。自昔相传以为与蜀郡太守书。黄伯思言淳化第八卷。有周益州送此邛竹杖帖。十七帖中亦有去夏足下所致邛竹杖皆至帖。则知此盖与周益州者。益州名抚。字道和。穆帝永和三年。桓温攻成都。李势降。以抚为益州刺史。镇彭模。击范普。获之。益州更封建成公。在官十年卒。则知此廿许帖。多与益州书。虽未必尽然。要之与益州者居半也。又世所传右军帖。多吊唁语。此卷唯有老妇疾笃一帖。余皆无之。昭陵当时收右军帖最多。每以丈二尺为卷。因类其谈蜀事者为一卷。而以他帖词语藴藉者足成之。遂为右军烜赫有名之书。以卷首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非数止十七也。即日灯下又书。 | 行书 | |
作者款识 | 王澍 | 本幅四十四至四十七 | 淳化帖右军凡三卷。伪作十居三四。元章辨别淄渑。较若鳬雁。固缘识力之精。然孔子七十从心不踰。杨虎虽貌似。然茍非匡人。未有不一望立辨者。右军书虽凤翥鸾翔。实则左规右矩。唐文皇所谓烟霏雾结。状欲断而还连。凤翥龙盘。迹似奇而反正者。于十七帖便可见之。来者但以此为之准绳。称量淳化。即真伪可一见而决。何事一波一磔。研同索异。始标定力乎。明日早起书。 | 行书 | |
作者款识 | 王澍 | 本幅四十八至五十 | 草书如何守正。圆中规。方中矩。如何尽变。无圜而不矩。无方而不规。如何用力。从规矩入。从规矩出。如何究竟。一步不离。步步纵舍。至于能纵舍。斯谓从心不踰。右军化不可为。其底藴不过些子。颠素只此些小(点去)子差。所以永堕异趣。 | 行书 | |
作者款识 | 王澍 | 本幅五十 | 倐尔有省。书此两条。已裁须面。大快大快。虚舟记。 | 行书 | |
印记: 右军子孙、虚舟 |
|||||
签 | 封面 | 隶书 | 积书岩帖。丙之五。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作者印记 | 王澍印 |
鉴藏宝玺 | 乾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乾隆鉴赏 |
鉴藏宝玺 | 石渠宝笈 |
鉴藏宝玺 | 三希堂精鉴玺 |
鉴藏宝玺 | 宜子孙 |
鉴藏宝玺 | 石渠定鉴 |
鉴藏宝玺 | 宝笈重编 |
鉴藏宝玺 | 御书房鉴藏宝 |
鉴藏宝玺 | 乾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嘉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宣统御览之宝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第四册,页2130-2131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42 |
【作品展示】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0-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1-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2-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3-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4-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5-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6-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7-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8-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19-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0-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1-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2-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3-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4-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25-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3-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4-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5-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6-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7-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8-1.jpg)
册临王羲之十七帖-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