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签 |
|
封面 |
|
隶书 |
兰亭八柱帖。(小字注。第七册) |
题跋 |
董其昌 |
本幅二十二 |
董其昌。 |
行楷书 |
右柳公权书兰亭诗。书法与右军禊帖绝异。自开户牖。不倚他人庑下作重儓。此所谓善学柳惠者也。或曰陶谷书。恐谷未能特创乃尔。且君谟长睿已审定矣。董其昌。 |
题跋 |
董其昌 |
本幅二十二至二十四 |
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正月廿二日。董其昌自题。 |
行书 |
书法自虞欧褚薛尽态极妍。当时纵有善者。莫能脱其窠臼。颜平原始一变。柳诚悬继之。于是以离坚合异为主。如那咤拆肉还母。折骨还父。自现一清净法身也。米者反诋诚悬。不足称具眼人。若诚悬所书兰亭。要须无一笔似右军兰亭始快。恨予不能无一笔不似诚悬耳。止生过余墨禅轩临书。因一拈之。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正月廿二日。董其昌自题。 |
题跋 |
|
本幅二十四 |
|
行书 |
四言诗襄卷。张照跋有止生及鸥天老渔者莫考语。而老渔跋则在此五言诗卷后。照岂有凭空立论者。益可为二卷在照家。本自合一后。径割裂之证又识。 |
题跋 |
|
本幅二十五 |
崇祯辛巳(公元一六四一年)稧月四日鸥天老渔识。 |
行书 |
元宰先生以大卷附止生寄予止生遂尔失去。余属索之不得。后止生授缣儿此卷。亦不负顿偿夙约矣。多力丰筋是卷为胜。先生归机山有年。止生来殿馆抚卷为三叹。崇祯辛巳(公元一六四一年)稧月四日鸥天老渔识。 |
题跋 |
|
本幅二十五 |
|
行书 |
自此又系割置前卷之末者。今改正。 |
题跋 |
高士奇 |
本幅第二十六 |
江邨高士奇。 |
行书 |
柳诚悬书兰亭诗卷。向藏信天巢为希世之珍。去年在京师又得董文敏所临兹卷。虽规模古人笔。应别具骀宕沉着之致。岂可以千载后贰视之哉。康熙戊寅(公元一六九八年)秋八月十四日余暑未退。偶有微疾。午后展观。不觉清兴忽作。谨记卷末。时桂花大放。有赠佛手柑者。甚巨。江邨高士奇。 |
题跋 |
陈元龙 |
本幅二十六至二十七 |
时年六十有七(公元一七一九年)。海宁陈元龙。 |
楷书 |
此卷予外舅宋文恪公故物也。予为馆甥时。文恪置此卷案头时时展玩。每为予言此。董文敏真迹神品深得晋唐人神髓者。为昆山徐立斋先生所藏。一日出以示予。因与奕指以相赌。予胜之携以归。旋以他名迹相易。予爱而靳之。遂归于予。今世俗流传华亭真迹如此卷者。未见其匹也。文恪捐馆后。药洲学士以赠江村詹事。今又归得天太史。得天为詹事孙婿。英姿博学供奉□内廷。词翰绝妙一时。此卷得所归矣。戊戌(公元一七一八年)夏五月。予自粤西入觐。随銮避暑热河。得天携之行。笥因得借观。四十余年间。名贤相继凋谢。此卷楮墨如新。为之慨然。因识数语而归之。时年六十有七(公元一七一九年)。海宁陈元龙。 |
题跋 |
张照 |
本幅二十七至二十八 |
雍正乙卯(公元一七三五年)三月二十日灯下是日为余生日云。张照。 |
行楷书 |
思翁临此为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亦六十余矣。精采焕发。尚如初日出云。名花当午。百岁以来。书坛执牛耳。无谁能与迭主夏盟者非偶然也。余廿二岁始。得与此卷周旋。中间八出长城。一使闽海。因归华亭故里至武林西溪山庄。一使滇南。跋涉万里。无往不与俱也。今年亦四十有五矣。因念卷中之人。思翁年八十余。海宁相公今年八十有四。优游林泉。止生及鸥天老渔者莫考。余则莫若两老之寿者。卷既久为余有。不必以书拙劣而不着语其尾以自承也。因书。雍正乙卯(公元一七三五年)三月二十日灯下。是日为余生日云。张照。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二十九 |
庚寅新正(公元一七七0年)中澣御题。 |
行书 |
香光稧帖仿诚悬。一乃二之谁所然。幸具董文仍在后。讶移张识反居前。无分可识初无合。得半欣于两得金。题什艺林传盛事。那能书法悟离坚。庚寅新正(公元一七七0年)中澣御题。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二十九至三十一 |
庚寅(公元一七七0年)新正月中澣御笔。 |
行书 |
内府藏董其昌真迹不下百数十种。所临柳公权兰亭诗其一也。裒集既多。未暇悉为题品。虽同入石渠上等。亦第以寻常董迹视之。兹复得其兰亭诗临本。忆与旧藏有相类者。因出石渠临卷校之。则旧卷乃临兰亭四言诗。十一人并孙绰后序。新卷临五言诗。十一人卷后董自有跋。两卷纸幅宽窄正同。且与戏鸿堂帖所刻柳书首尾次序无弗脗合。其为全临通本而割为两卷无疑。即董自跋止辨此书非诚悬不能。而深许其离坚合异之妙。未甞致歉扵淂半足为全卷左证。又旧卷后有高士奇陈元龙张照三跋。历叙字卷流传始末。而不言其曾有缺佚。且两卷押缝处。士奇之竹窗照之。张长卿二印上下相间。无少参差。可见卷在张照家尚为全璧。不知何时析而为二。而以后三跋置前半卷尾。此可怪也。夫物之显晦离合固有定数。二卷之离不知几年。使非前后并入内府。则亦无由终合。乃余见而疑。疑而校。校而复合。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岂墨池片楮实默有司其契者乎。盖凡人精神所聚。必有不能泯后者。董此书殊自矜贵。诸人藏跋亦极为宝重。谛视之果其用意之作。精神既注其不终于掩晦。固宜向使两卷不离。则亦仍以寻常董迹视之。岂暇为之详晰审定。是则因有昔日之离。乃成今日之合。为墨禅轩增一因缘庸渠。非是卷之幸耶。既为订易合装并书以识异。庚寅(公元一七七0年)新正月中澣御笔。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三十一至三十三 |
辛卯(公元一七七一年)暮春之初御识。 |
行书 |
香光此卷专务规仿诚悬神韵。而于字句脱落者不复致详。全篇删佚得云操觚时别有去取。若篇或阙句。句或阙字。今读者索解茫然斯为全璧之憾。故于几暇临写数过。见有不能成为篇句者。以冯惟讷诗纪校之。则孙绰诗阙湍字。序阙览字。王凝之诗阙游字。魏滂诗阙明字难字。王徽之诗阙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二句。桓伟诗阙首句主人虽无怀。王涣之诗阙末句真契齐古今。曹茂之诗并阙摽名。即据原文用董法补之。而本卷则仍其旧。因详识端委于此。盖余之所为阙疑而亦不月终于蓄疑。墨禅三昧。得毋以余为必求甚解乎。卷中高士奇张照诸人皆称鉴藏精核者。皆未置一语是又不可解矣。辛卯(公元一七七一年)暮春之初御识。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三十三至三十五 |
戊戌(公元一七七八年)仲夏下澣再识。 |
行书 |
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初得四言诗及后序一卷。继复得五言诗及董跋一卷。而高士奇陈元龙张照三跋乃装附四言卷末。因以两卷相较。则本系全璧后经剖析者。遂命装池合卷。临仿一再并识而藏之。初阅张照跋即疑此卷在照家。原未缺佚。兹偶展观天瓶斋法帖。有所临仰眺望天际三诗。而养心殿所设箑头复有缩本祇二首者。足为照藏此卷时五言诗尚存未经割裂之据。而其散失当在张照既殁。其子童騃纨袴为人窃取。因不禁瞿然曰。字迹乃文人之末艺。鉴藏亦好古之一端。子若孙贤则可守而勿失。若不肖则弃其先业而不能保。其理显而易见。然字卷其小焉者也。若夫天下大器继绪者。常能兢兢业业凛。执玉捧盈之戒。庶乎永保令绪传之无穷。倘或不知保爱。自陨厥宝其失与旧迹之销已无异。而其足惜且不啻霄壤之殊。余所以言守成之难。丁宁告诫至详且悉也。我世世子孙其尚善体余志。或偶观此卷。应知以小喻大。保亿载丕。丕基可不慎乎。可不惧乎。戊戌(公元一七七八年)仲夏下澣再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