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王原祁 |
品名 |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轴 |
朝代 | 清代 |
文件大小 | 18.04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1766×3406 |
尺寸(CM) | 14.95×28.83 |
创作时间 |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 |
作品数量 | 1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绘画 |
品名 | 清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图轴 After Wang Meng’s Mountain Dwelling on a Summer Day |
分类 | 绘画 |
作者 | 王原祁 |
创作时间 | 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1694) |
数量 | 一轴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96.5×49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作者款识 | 王原祁 | 本幅 | 甲戌(公元一六九四年)初秋。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笔意。王原祁。 | 行书 | |
印记: 古期斋、王原祁印、麓台、兴与烟霞会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晴云主人珍藏书画印记 |
鉴藏宝玺 | 宣统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嘉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乾隆御览之宝 |
鉴藏宝玺 | 乾隆鉴赏 |
鉴藏宝玺 | 石渠宝笈 |
鉴藏宝玺 | 三希堂精鉴玺 |
鉴藏宝玺 | 宜子孙 |
鉴藏宝玺 | 石渠定鉴 |
鉴藏宝玺 | 宝笈重编 |
鉴藏宝玺 | 御书房鉴藏宝 |
主题
【主题类别】 | 【主题(第一层)】 | 【主题(第二层)】 | 【主题说明】 |
主要主题 | 山水 | 夏景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台阁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房舍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水榭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桥 | |
其他主题 | 建筑 | 亭 | |
次要主题 | 树木 | 松 | |
其他主题 | 山水 | 溪涧、湍泉 | 溪涧 |
其他主题 | 树木 | ||
其他主题 | 船 |
技法
【技法】 | 【技法细目】 |
写意 | |
苔点 | |
皴法 | 披麻皴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第四册,页2101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546 |
收藏着录 |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册,页259-260 |
研究性论着 | 王原祁(一六四二-一七一五 ) 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一六七0) 进士,三十九年(一七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鉴定内府书画。后入直南书房,担任御前染翰,专为皇帝作画,又赠以「画图留与人看」句,原祁将此句刻成印章,经常在其画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一七0五)奉旨纂辑<<佩文斋书画谱>>,晚年官至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一三0八-一三八五)深秀细密,布局繁复紧凑。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笔墨浑融而层次清晰,先以淡墨着轮廓,再逐次皴擦渲染,后以焦墨提醒。山峦树木布满画面,表现出林木苍郁之景象。王蒙「丹台春晓」(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与「夏日山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都曾属于原祁祖父王时敏 (一五九二-一六八0)所有,「丹台春晓」画幅几乎全被笔墨所填满,层层皴擦点染,上方空白处又一笔不沾,此种强烈明暗虚实对比在此图也可见到。原祁画上经常充满着堆积、交迭平面块体,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在各部份来回跳跃连接,画面因空间互换而形成一股动势。(注一)此图成于甲戌(一六九四),画家五十三岁之时,为其仿王蒙系列中精品。( 林莉娜 ) 注一:有关画面经营位置原祁认为「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王原祁,<< 雨窗漫笔 >>(收录于于安澜编<< 画论丛刊 >>( 上)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八。) |
参考书目 | 1.江兆申,〈清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图〉,收入胡赛兰编,《清王原祁画山水画轴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年初版),页115。 2. 3.林莉娜,〈帝国的回忆 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展专辑二 — 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图〉,《故宫文物月刊》,第186期(1998年9月),页56-57。 |
内容简介(中文) | 王原祁(公元一六四二-一七一五年)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时敏孙。康熙九年(一六七0)进士,三十九年(一七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鉴定书画,后参与纂辑「佩文斋书画谱」。晚年官至户部侍郎。 此图绘深林迭嶂,曲涧幽谷,崖际有高阁房舍,可以俯瞰溪谷,远眺高山,于人高旷幽深的感觉。全画多干笔皴擦,用笔繁复,是师法王蒙之处。画上有甲戌(一六九四)年款,王原祁那时年五十四岁。 |
内容简介(英文) | Wang Yűan-ch’i (style name Mao-ching; sobriquet Lu-t’ai) was a native of T’ai-ts’ang, Kiangsu. He was the grandson of the renowned painter Wang Shih-min. After passing the chin-shih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1670. He served as Right Secretariat of the Heir Apparent in 1700 and also summoned as an imperial connoisseur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e was a compiling editor of the P’ei-wen-chai shu-hua-p’u. In his later years he served as Vice-minister of Revenue. This painting is a depiction of a deep forest on layered crags, winding stream in a desolate valley, and lofty pavilions and buildings on a cliffside coming down to the stream valley. In the distance is a view of lofty mountains, giving one a sense of lofty expansiveness and quiet depth. This painting is composed mostly of texture strokes executed with a “dry” brush. The brushwork is tight-knit, following th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Wang Meng (1308-1385). At the top of the painting is Wang Yűan-ch’i’s inscription dated to 1694, when he was 52 years of age. |
【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