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征明徵明】《朱竹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下载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文征明徵明
品名 朱竹图轴
朝代 明朝
文件大小 18.03MB
分辨率(DPI) 300×300
像素大小 1073×5603
尺寸(CM) 9.08×47.43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
作品数量 1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格式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绘画
品名 明文征明朱竹 轴
分类 绘画
作者 文征明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
数量 一轴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149.3×29.5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作者款识 文征明 本幅 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秋日。戏写朱竹。遂录其上。长洲文征明。 草书 (第一则)琪园丹凤飞来。几时留得参差翼。箫声吹断。彩云忽堕。碧云犹隔。想是湘灵。泪弹多处。血痕都积。看箫踈瘦影。隔帘欲动。应似落花狼藉。(第二则)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还惜。此君未老。岁寒犹有。少年颜色。谁把珊瑚。和烟换去。琅玕千尺。细看来。不是天工。都是那春风笔。右调寄水龙吟。高季迪先生作也。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秋日。戏写朱竹。遂录其上。长洲文征明。
印记:
征仲父印、文征明印、衡山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印记】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乾隆鉴赏
鉴藏宝玺 石渠宝笈
鉴藏宝玺 三希堂精鉴玺
鉴藏宝玺 宜子孙
鉴藏宝玺 御书房鉴藏宝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第一层)】 【主题(第二层)】 【主题说明】
主要主题 树木

技法

【技法】 【技法细目】
写意

参考数据

【类别】 【参考数据】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1130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394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七册,页103-104
参考书目 1.江兆申,〈文征明朱竹 轴〉,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吴派画九十年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页317。
内容简介(中文) 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绘画师法沈周(公元1427-1509年),两人同为「吴派」的支柱,对明代中后期的影响显着。 画竹常以墨色来表现,作者在此却以朱色画之,就连款识也用朱书,满纸映红,别有一番视觉感受。而两竿朱竹,瘦硬挺拔,用笔含蓄内蕴,却可见书法中永字八法的笔法。
内容简介(英文) Wen Cheng-ming, a native of ch’ang-chou in Kiangsu (modern Soochow), followed the style of Shen Chou (1427-1509). Both of these artists are considered pillars of the Wu School of painting, having a major influence on later Ming art circles. Paintings of bamboo are often done in black ink, but here the artist used red ink. Even the artist’s inscription was calligraphed in red, creating for a painting filled with vermilion that has an unusually striking visual effect. The two stalks of red bamboo are quite delicate and slender as they are shown reaching upwards. The brushwork appears also somewhat reserved and elegant, and it reveals the use of diagonal downward strokes that are often found in calligraphy.
参考书目 吴诵芬、童文娥、谭怡令,〈明文征明朱竹 轴〉,收入《明四大家特展-文征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03),页270-271、345。

作品展示

明文征明朱竹轴
明文征明朱竹轴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