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征明徵明】《兰亭修禊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下载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文征明徵明
品名 兰亭修禊图轴
朝代 明朝
文件大小 18.04MB
分辨率(DPI) 300×300
像素大小 1776×3387
尺寸(CM) 15.03×28.67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
作品数量 1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格式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绘画
品名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轴
Spring Ablution at the Orchid Pavilion
分类 绘画
作者 文征明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
数量 一轴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140.3×73.2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作者款识 文征明 本幅 嘉靖三年(公元一五二四年)春三月既望。衡山文征明书于玉兰堂。 楷书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暎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骇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蹔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嘉靖三年(公元一五二四年)春三月既望。衡山文征明书于玉兰堂。
印记:
征、明
题跋 清高宗 本幅 御题 行书 修禊依然晋永和。书成只待萐山婆。何须感慨论修短。试看衡山驻日戈。御题。
印记:
乾隆宸翰、携笔流云藻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印记】
收传印记 潘氏廷振珍藏
收传印记 (一印漫漶不识)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御书房鉴藏宝
鉴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乾隆鉴赏
鉴藏宝玺 石渠宝笈
鉴藏宝玺 三希堂精鉴玺
鉴藏宝玺 宜子孙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第一层)】 【主题(第二层)】 【主题说明】
次要主题 山水 瀑布
其他主题 树木
次要主题 建筑 兰亭
其他主题 树木
其他主题 器用 拐杖
其他主题 器用 文玩(琴棋书画)
其他主题 器用 文房用具 笔墨纸砚
其他主题 器用 饮食器 酒杯
其他主题 器用 家具(屏风) 桌椅
次要主题 建筑
主要主题 树木
主要主题 人物 高士(士人、隐士)
主要主题 经史‧故事 兰亭修禊
次要主题 山水 溪涧、湍泉 溪涧
次要主题 人物 侍从(侍女、童仆)
其他主题 山水 石磴、栈道
其他主题 树木
其他主题 器用 拂尘
其他主题 山水

技法

【技法】 【技法细目】
白描
皴法
皴法 斧劈皴
人物衣纹描法(匀称线条)
苔点

参考数据

【类别】 【参考数据】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1127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373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七册,页63-64
内容简介(中文) 文征明(公元一四七○-一五五九年),江苏长洲人。书画俱佳,为明四大画家之一。商周时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人们到河边沐浴举行消灾求吉仪式称祓禊,后演成临水宴客习俗,如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年)的兰亭修禊,因王羲之写了有名的兰亭序,而使兰亭佳话流传千古。画中有崇山峻岭,众人列坐在曲水两旁,有交谈饮酒的,有低头沈思的,兰亭里王羲之大笔挥就而成千古文章,一派欢乐情景。
内容简介(英文) Spring Ablution at the Orchid Pavilion
Wen Cheng-ming (1470-1559)
Ming Dynasty
Wen Cheng-ming, a native of Soochow, excelled a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becoming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Masters of the Ming. In ancient times during the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 it was customary on the first cyclical ssu 巳 day of the third lunar month to bath in a stream as a form of ritual cleansing (ablution). This evolved into a waterside feast that was immortalized by China’s “Sage Calligrapher” Wang His-chih in 353 with his literary gathe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His masterpiece was the preface he wrote for the poems composed then. In this work with lofty mountains, scholars line the curving banks of a stream as they chat, drink, or think. In the Orchid Pavilion is Wang Hsi-chih as he creates his masterpiece of calligraphy.
内容简介(中文)   文征明(公元一四七○-一五五九年),江苏长洲人。本名壁,后以字行。书画俱佳,为明四大画家之一。四围崇山峻岭,置兰亭于三株松树后,王羲之据案下笔,众人列坐曲水旁,各为诗篇,或低头沈思,或抬头望远,画面一派欢乐状。本幅笔墨气息,颇为滞弱,大不如文征明常时所作。右上角小楷书兰亭序,端庄中自有一份流利,自是书胜于画。年款为「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春三月既望」。
内容简介(英文) Ablutions at the Orchid Pavilion
Wen Cheng-ming (1470-1559)
Ming Dynasty
Surrounded by precipitous, majestic peaks, the Orchid Pavilion is located by three pine trees. Wang Hsi-chih is at a table holding a brush, while the gathered guests appear along the stream either composing poetry, deep in thought, or looking off into the distance, thus making for a joyous occasion. The use of the brush and ink, however, appears slightly slack and not quite up to par for Wen Cheng-ming’s time. In the upper right corner is the Orchid Pavilion Preface transcribed in small standard script. The solemn style still has a sense of fluency and freedom, which indicat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alligraphy to the painting. The inscription bears a date for the 3rd day of the 3rd month of 1524.
参考书目 1.江兆申,〈文征明兰亭修褉图轴〉,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吴派画九十年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页308。
2.本社,〈明文征明兰亭修褉图〉,《故宫文物月刊》,第25期(1985年4月),封底。

作品展示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轴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轴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