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董其昌】《兰亭八柱帖(坤)册-1》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下载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董其昌
品名 兰亭八柱帖(坤)册-1
朝代 明朝
文件大小 611.89MB
分辨率(DPI) 300×300
像素大小 2831×2119
尺寸(CM) 23.96×17.94
作品数量 #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格式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书法,法帖,墨拓
品名 兰亭八柱帖(坤) 册
分类 法帖
作者 董其昌
书体 草书
数量 一册:三十四开(本幅三十四开三十四幅)
作品语文 汉文
释文 兰亭八柱帖第七册。(隶书)。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行草书)。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四言诗王羲之为序。序行于代故不录。其诗文多不可全载。今各裁其佳句而题之。亦古人断章之义也。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五言)。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代同流。乃携齐好。散怀一丘。 谢安。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玄执。寄教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模。凝泉散流。 谢万。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霞成阴。 孙绰。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代水。肃此良俦。修林阴沼。旋濑萦丘。穿池激。涟滥觞舟。 徐丰之。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冥客。希风永叹。 孙统。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玄同。竞异标旨。平勃运摸。黄绮隐机。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王彬之。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沉。 袁矫之。人亦有言。意得则欢。嘉宾既臻。相与游盘。微音迭咏。馥焉若兰。茍齐一致。遐想揭竿。 王凝之。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寄心玄冥。千载同归。 王肃之。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恬心静。 王徽之。散怀山水。翛然忘羁。秀薄粲颖。踈松笼崖。游羽扇香。鳞跃清池。肆目寄心。欢冥二奇。 王丰之。肆盻岩岫。临泉濯趾。感兴鱼鸟。安兹幽跱。 华茂。林荣其蔚。涧激其隈。沉沉轻觞。载欣其怀。 庾友。寄心城表。辽辽远迈。理感则一。冥心玄会。 五言诗序。孙兴公。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以渟之则清。淆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意兴。仰瞻羲唐。既已远矣。近咏台向。顾探增怀。于暧昧之中。思蓥拂之道。暮春之始。稧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澄湖万顷。乃席芳草。镜清流卉。物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泱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二物哉。曜灵促辔。玄景西迈。乐与时过。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良咏歌之有由。(文多不备载,此系旧割裂今接裱)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四言)仰眺望天际。俯盘渌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物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羣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谢安。相与欣嘉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轾航。淳醪陶玄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谢万。玄冥卷阴旗。勾芒舒阳旌。灵液被九区。光风扇鳞荣。碧林辉英翠。红葩擢新茎。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冷。 孙绰。流风拂抂渚。亭云荫九皐。嘤羽吟修林。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徐丰之。清响拟丝竹。班荆对绮踈。零觞飞曲泳。欢然朱颜舒。 孙统。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竹柏间修桐。因流转轾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岑。 王彬之。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 袁矫之。四眺华木茂。俯仰清川涣。激泉流芳醪。豁尔累心散。仰想逸民轨。遗旨良可翫。古人咏无雩。今也同斯叹。 王凝之。烟熅柔风扇。熙恬和气淳。驾言与时游。逍遥映通津。 王肃之。嘉会欣时游。豁朗畅心神。吟咏临曲濑。绿波转素鳞。 王徽之。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将来谁不怀。寄散山水间。尚想方外宾。超超有余闲。 华平。愿异达人游。解结遨濠梁。猖狂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魏滂。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后欣时和。驾言映清澜。亹亹德音畅。翛然遗世。望岩媿脱屣。临川谢揭竿。 谢怿。纵觞任所适。回波萦游鳞。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 庾蕴。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朝荣虽云乐。夕弊理自因。 桓伟。应物寄有尚。宣尼遨沂津。翛然神心王。数子各言志。曾生发奇唱。今我欢斯游。愠情亦蹔畅。 王玄之。松竹挺玄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觞豁滞忧。 王蕴。散豁情志畅。尘缨忽以捐。仰咏揖遗芳。恬神味重玄。 王涣之。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29.8×34.5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封面 隶书 兰亭八柱帖。坤。
作者款识 董其昌 董其昌 行书 右柳公权书兰亭诗。书法与右军稧帖绝异。自开户牖。不倚他人庑下作重儓。此所谓善学柳惠者也。或曰陶谷书。恐谷未能特创乃尔。且君谟长睿已审定矣。董其昌。
作者款识 董其昌 戊午(1618)正月廿二日。董其昌自题。 草书 书法自虞欧褚薛尽态极妍。当时纵有善者。莫能脱其窠臼。颜平原始一变。柳诚悬继之。于是以离坚合异为主。如那咤拆肉还母。折骨还父。自现一清净法身也。米老反诋诚悬。不足称具眼人。若诚悬所书兰亭。妄须无一笔似右军兰亭。始怏恨予不能无一笔不似诚悬耳。止生过余墨禅轩临书。因一拈之。戊午正月廿二日。董其昌自题。
题跋 行书 四言诗□卷。张照跋有止生及鸥天老渔者莫考语。而老渔跋则在此五言诗卷后。照岂有凭空力论者。益可为二卷在照家。本目合一后。径割裂之证又识。
题跋 崇祯辛巳(1641)稧月四日鸥天老渔识 行书 玄宰先生以大卷附止生寄予止生遂尔失去。余属索之不得。后止生授缣儿此卷。亦不负顿偿夙约矣。多力丰筋是卷为胜。先生归机山有年。止生来殿馆抚卷为三叹。崇祯辛巳稧月四日鸥天老渔识。
题跋 行书 自此又系割置前眷之末者今改正
题跋 高士奇 江邨高士奇 行书 柳诚悬书兰亭诗卷。向藏信天巢为希世之珍。去年在京师又得董文敏所临兹卷。虽规模古人笔应别具骀宕沉着之致。岂可以千载后贰视之哉。康熙戊寅秋八月十四日余暑未退。偶有微疾。午后展观。不觉清兴。忽作仅记卷末。时桂花大放有赠佛手柑者甚巨。江邨高士奇。
题跋 陈元龙 时年六十有七。海宁陈元龙。 楷书 此卷予外舅宋文恪公故物也。予为馆甥时。文恪置此卷案头时时展玩。每为予言此。董文敏真迹深得晋唐人神髓者。为昆山徐立斋先生所藏。一日出以示予。因与奕指以相赌。予胜之携以归。旋以他名迹相易。予爱而靳之。遂归于予。今世俗流传华亭真迹如此卷者。未见其匹也。文恪捐馆后。药洲学士以赠江村詹事。今又归得天太史。得天太史为詹事孙婿。英姿博学供奉内廷。词翰绝妙一时。此卷得所归矣。戊戌夏五月。予自粤西入觐。随銮避暑热河。得天携之行。笥因淂借观。四十余年间。名贤相继凋谢。此卷楮墨如新。为之慨然。因识数语而归之。时年六十有七。海宁陈元龙。
题跋 张照 雍正乙卯(1735)三月二十日灯下是日盖(为)余生日云张照 行楷书 思翁临此为明万历四十六年。亦六十余矣。精采焕发。向如初日出云。名花当午。百岁以来。书坛执牛耳。无谁能与迭主夏盟者非偶然也。余廿二岁始。得与此卷周旋。中间八出长城。一使闽海。因归华亭故里至武林西溪山庄。一使滇南。跋涉万里。无往不与俱也。今年亦四十有五矣。因念卷中之人(奁九号)。思翁年八十余。海宁相公今年八十有四。优游林泉。止生与鸥天老渔者莫考。余则莫若两老之寿者。卷既久为余有。不必以书拙劣而不着语其尾以自承也因书。雍正乙卯三月二十日灯下是日盖(为)余生日云张照。
题跋 清高宗 庚寅(1770)新正中澣御题 行书 香光稧帖仿诚悬。一乃二之谁所然。幸具董文仍在后。讶移张识反居前。无分可识初无合。得半欣于两得金。题什艺林传盛事。那能书法悟离坚。庚寅新正中澣御题。
题跋 清高宗 庚寅(1770)新正月中澣御笔 行书 内府藏董其昌真迹不下百数十种。所临柳公权兰亭诗其一也。裒集既多未暇悉为题品。虽同入石渠上等亦第以寻常董迹视之。兹复得其兰亭诗临本。忆与旧藏有相类者。因出石渠临卷校之。则旧卷乃临兰亭四言诗。十一人并孙绰后序。新卷临五言诗。十一人卷后董自有跋。两卷纸幅宽窄正同。且与戏鸿堂帖所刻柳书首尾次序无弗吻合。其为全临通本而割为两卷无疑。即董自跋止辨此书非诚悬不能。而深许其离坚合异之妙。未尝致歉于得半足为全卷左证。又旧卷后有高士奇陈元龙张照三跋。历叙字卷流传始末。而不言其曾有缺佚。且两卷押缝处。士奇之竹窗照之。张长卿二印上下相间。无少参差。可见卷在张照家尚为全璧。不知何时析而为二。而以后三跋置前半卷尾。此可怪也。夫物之显晦离合固有定数。二卷之离不知几年。使非前后并入内府。则亦无由终合。乃余见而疑。疑而校。校而复合。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岂墨池片楮实默有司其契者乎。盖凡人精神所聚。必有不能泯后者。董此书殊自矜贵。诸人藏跋亦极为宝重。谛视之果其用意之作。精神既优其不终于掩晦。固宜向使两卷不离。则亦仍以寻常董迹视之。岂暇为之详晰审定。是则因有昔日之离。乃成今日之合。为墨禅轩增一因缘庸渠。非是卷之幸耶。既为订易合装并书以识异。庚寅新正月中澣御笔。
题跋 清高宗 辛卯(1771)暮春之初御识 行书 香光此卷专务规仿诚悬神韵。而于字句脱落者不复致详。全篇删佚得云操觚时别有去取。若篇或阙句。句或阙字。今读者索解茫然斯为全璧之憾。故于几暇临写数过。见有不能成为篇句者。以冯惟讷诗纪校之。则孙绰诗阙湍字。序阙览字。王凝之诗阙游字。魏滂诗阙明字难字。王徽之诗阙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二句。桓伟诗阙首句主人虽无怀。王涣之诗阙末句真契齐古今。曹茂之诗并阙标名。即据原文用董法补之。而本卷则仍其旧。因详识端委于此。盖余之所为阙疑而亦不□终于蓄疑。墨禅三昧。得毋以余为必求甚解乎。卷中高士奇张照诸人皆称鉴识精核者。皆未置一语是又不可解矣。辛卯暮春之初御识。
题跋 清高宗 戊戌(1778)仲夏下澣再识 行书 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初得四言诗及后序一卷。继复得五言诗及董跋一卷。而高士奇陈元龙张照三跋乃装附四言卷末。因以两卷相较。则本系全璧后剖析者。遂命装池合卷。临仿一再并识而藏之。初阅张照跋即疑此卷在照家。原未缺佚。兹偶展观天瓶斋法帖。有所临仰眺望天际三诗。而养心殿所设箑题复有缩本祇二首者。足为照藏此卷时五言诗尚存未经割裂之据。而其散失当在张照既殁。其子童騃纨绔为人窃取。因不禁瞿然曰。字迹乃文人之末艺。鉴藏亦好古之一端。子若孙贤则可守而勿失。若不肖则弃其先业而不能保。其理显而易见。然字卷其小焉者也。若夫天下大器继绪者。常能兢兢业业凛。执玉捧盈之戒。庶乎永保令绪传之无穷。倘或不知宝爱。自陨厥宝其失与旧迹之销已无异。而其足惜且不啻霄壤之殊。余所以言守成之难。丁宁告诫至详且悉也。我世世子孙其尚善体余志。或偶观此卷。应知以小喻大。保亿载丕。丕基可不慎乎。可不惧乎。戊戌仲夏下澣再识。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印记】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重一)

作品展示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兰亭八柱帖(坤)册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