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柳公权 |
品名 | 宋拓越州刻晋唐小楷册-唐柳公权书静经 |
朝代 | 唐朝 |
文件大小 | 54.0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29×2121 |
尺寸(CM) | 23.95×17.95 |
作品数量 | 3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宋拓越州刻晋唐小楷 册 唐柳公权书清静经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柳公权 |
书体 | 楷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第一则)太上老君常清静。老子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情挠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也。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真静。渐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第二则)老□□(子曰)。上士□(不)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谓见妄心。既见妄心。即矜其身。既矜其身。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第三则)太上老君□□(常清)静经。仙人葛玄曰。吾得真道。尝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悟之。南宫列仙。下士悟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万遍。十天善神。卫护其人。玉符保身。全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瘴不□。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得就。想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colspan=”1″ class=”width1″>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六册,页2790-2795 |
【作品展示】
宋拓越州刻晋唐小楷册-唐柳公权书静经 ()
宋拓越州刻晋唐小楷册-唐柳公权书静经 ()
宋拓越州刻晋唐小楷册-唐柳公权书静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