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品名 | 宋拓晋唐小楷(二)册-无名人草书 |
文件大小 | 89.98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作品数量 | 5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宋拓晋唐小楷(二) 册 无名人草书 |
分类 | 法帖 |
书体 | 草书 |
数量 | 一册:五开(本幅五开,每开二幅,计五开十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无名人。(楷书)。利乐或名遇声处。有问答恐繁且作上来。□□七数不同惚当第二恐标列别。门□□□。一切最胜数至显示。□□自下。第三问答前后复□为二初。且列答后乃结答此即约也。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乃至第□明□为法。答一切最胜故等。最胜之言自初心法。须此八种造善造恶。五趣轮回乃至成佛。皆由心作。故言最胜。由此颂言。即如工画。师造种种。五□一切世间中无物而不造。有为法中此最胜。故所以先明与此。相应因所法。谓此心所与此心王常相应故。望前心王此即是劣。先胜后劣。所以次明所现影。言因前色法。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变现故。变不亲缘故置影言。或通本质。前二能变此为所变。先能后所故。次明三。分位言月前第卿。不相应行。后此得等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别。假立前三是实此即假。先实后假。所以次明卿显示。言自第五。无为六种。谓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法以明无为无由得显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后明论。如是次第。述曰第二结也。由上如是胜劣能所实假有无所以论言。如是次第。论第一心法。略有八种。述曰第四列标色解。就此门中大文□五。一最胜能解门。二共胜同解门。三所解境界门。四□德建立门。五显示实性门。就前门中曲分为二。初一揔标举数。二随标列别此即□初也。第一心法即揔标也。略有八种。是举数也。六择之中。是带数释论。一眼识至何赖然识□□。第二随标列别。然此八识。维论具彰另等。艺何难以寻究。外乃包罗万象。内即能所皆成隐没。□括千征旦以十门分列。一释名□。二出体性。三解境宽狭。四诸名通马。五通计有无。六或彰增感。七卿解有异。八心所多少。九三种并无。六释此列境。五于四境中。俱不俱者。有□不定谕。伽论此卿。一切中无后。二故又论此。五解四解出所解能解。非定俱数。应既此五或时起。一谓于所乐唯起希望。乃至或依所观境唯起。异择或时起。二谓于所乐境使定境中起。欲胜解或于所乐曾习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于所观境起定。及惠无有十二或时起。三谓于所乐使定。曾习境起欲胜解念如是。乃至于曾习所观起念定惠无有十三。或时起。四谓于。(草书)。(墨印三。干□申印。阅古审定法书之印。永兴君节度使之印。)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潘宁 | 本幅 | 乙卯(公元一七三五年)九月朔。山阴陋夫潘宁识。 | 行楷书 | 韩氏阅古堂帖有十卷。其客向若水手刻。后入秘省。嘉定末。改名玉麟堂帖。今全者不可得矣。无名氏草书。正是阅古一脔也。晋唐虽未可辨。而触目古香。字皆飞跃。何以精妙至此。昔平原秋壑。皆博古好事。先辈有言。使移此心以为国用人。岂不家国俱荣者乎。乙卯(公元一七三五年)九月朔。山阴陋夫潘宁识。 |
印记: 宁、中宁父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第六册,页2797-2800 |
收藏着录 | 院藏碑帖特展目录,页125-126、373。 |
【作品展示】
宋拓晋唐小楷(二)册-无名人草书 ()
宋拓晋唐小楷(二)册-无名人草书 ()
宋拓晋唐小楷(二)册-无名人草书 ()
宋拓晋唐小楷(二)册-无名人草书 ()
宋拓晋唐小楷(二)册-无名人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