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姚广孝 |
品名 |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姚广孝七宝泉塔铭 |
朝代 | 明朝 |
文件大小 | 72.07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123×2829 |
尺寸(CM) | 17.97×23.95 |
作品数量 | 4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经训堂法帖(七) 册 明姚广孝七宝泉塔铭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姚广孝 |
书体 | 楷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七宝泉顺庵主塔铭。沙门道衍撰。 古之灋道之盛。为比丘者一导佛制有居阿兰若者。有露地而处者。有乞食者。有衣粪扫衣者。皆苦其形体。劳其心志。以求其道。今也去佛殊远。比丘之拟于古者尠□。有其人焉所可拟者如慧顺庵主斯得矣。庵主沈姓。初名志显。姑苏吴县之志里人也。性蕑谨。蚤依种福院。僧明净出家力行杜多行。垂发垢面。虽极寒不踰一衲。当其在俗时常蓄钱。里人有贷者。久不归。躬往索反受其垢辱。于是悟世财之毒甚于蛇虺。尽散其所积。求出世法。遂孑孑南北行。登杭之天目山。礼普应国师中峯本公。未几。复渡淮参无用宽公。又偕同志往天柱山见东海福公。福公知其缘偶于此。为薙落更今名也。顺于湖海游历。参扣年。既久。一日有乡土念携包笠返姑苏。爱邓尉山之七宝泉清邃悠閴宜禅者居。乃缚草为室。如瓢。仅容其軆。一榻之外无它物。夕禅昕诵。一住四十寒暑。除持钵分卫。足迹未尝及邻人家。清净士女乐从其化。禀戒灋者不下数十百人。奸宄之辈。见瞻礼者日盈其户。意顺多得金帛夜盗入室瞰其中无所有。顺独悄然危坐。盗大骇。诲以善言。盗乃拜谢而去。弟子有乞米归者。钵既满。复贮于囊。遂叱之曰。出家人于世。利但欲资身以养道。何贪得若是也。亟摈之。有见其室。隘不容众。欲为构大屋。则拒之。曰。佛制树下冢间不过三宿。吾久恋此已犯制矣。况广其宇邪。吴之西山。比丘隐而不出者甚众。顺实为之首。故四方之人咸慕其德。顺生于元之至元十五年之春三月。卒于至正十二年亦当春三月也。世寿七十五。僧夏若干将徂之夕语。其徒通曰。吾报缘尽矣。愿一浴而终。通进以兰汤。浴罢。更衣入龛。遂瞑目坐。尽茶毗。得舍利殊伙缁白。敬慕者争拾以归。通亟遗骼建墖于所居之山。复恐其师之嘉言懿行。岁久澌泯。于是礼请法师佑公状其本末存焉。顺示寂后。越二十九年。当皇明洪武十三年也。佑公始以状托衍为文以铭其塔。于乎。顺可谓古之比丘也欤。平生日一盂。冬夏一衲。世间名闻利养曾弗动乎其中。于呼。顺可谓古之比丘也欤。衍故弗让而铭曰。生今之世以古是。则呜嘑噫嘻顺其有德者耶。 慧顺殁二十九年。佑法师始以状记。余铭其塔。法师于人慎许可。故信其行不诬。遂执笔以铭之于乎世人若烟花云叶一过目如未尝有者滔滔是也。顺既殁。年愈远而道弥章。诚难得其人矣。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顺平昔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不求人誉而人自誉。可谓能自立者也。眂今之欺世盗名之徒。岂不霄壤之间哉。故铭后笔此。以为后生之监。七月解制后一日。衍识。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colspan=”1″ class=”width1″>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谭伯羽谭季甫先生昆仲捐赠文物目录,页233、432 |
【作品展示】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姚广孝七宝泉塔铭 ()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姚广孝七宝泉塔铭 ()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姚广孝七宝泉塔铭 ()
经训堂法帖(七)册-明姚广孝七宝泉塔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