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品名 |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 |
文件大小 | 631.45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4×2122 |
尺寸(CM) | 23.99×17.96 |
作品数量 | #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 册 |
分类 | 法帖 |
书体 | 行楷书 |
数量 | 一册:三十五开(本幅三十五开三十五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宝贤堂集古法帖卷第一。(本幅一)。宝贤堂集古法帖第二。(本幅十一)。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30.8×56 |
全幅 | 36.7×60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朱奇源 | 前副叶一 | 草书 | 清事。宝贤堂书。 | |
印记: 晋府世子图书 |
|||||
题跋 | 明孝宗 | 前副叶二 | 行楷书 | 皇帝奉书叔祖晋王。承以高叔祖晋定王绛帖石刻年久损坏。乃命世子搜拣旧藏。博采羣籍。以古今名人书帖令人摹刻。集成一帙来进。朕披阅一再。见其采辑详悉。制作不茍。已置之便殿。以备燕闲。夫人之情。必有所嗜。惟叔祖以宗室懿亲安处贵富。乃能留情文艺。不为声色货利所移易。志趣之高。良足嘉尚。兹特奉书褒美。载观所奏。有云。圣道非六书不传。尤冀游艺之时。不忘志道。益敦庭训。以为藩辅之光。顾不伟欤。叔祖其亮之。弘治九年(公元一四九六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 |
题跋 | 朱奇源 | 前副叶二至前副叶三 | 晋世子臣奇源稽首顿首谨书 | 行楷书 | 臣幼好法书。父王因臣所好。命臣采择古今字帖之佳者。集成巨册。因名之曰宝贤堂集古法帖。既成。不敢自私。启于父王。装潢成册以进。荷蒙皇上天地大恩。不赐鄙弃。乃置之便殿。以俻燕闲。复赐勅嘉奖。天语温淳。云章焕烂。山川改色。城郭增辉。臣父子拜诵之余。不胜忻抃。恭惟皇帝陛下神文圣武。睿知聪明。稽古右文。崇儒重道。故四方风动。万国归仁。用培我国家万万年灵长之祚。臣忝居宗室。承恩最先。顾一技之微。上尘睿览。复蒙天慈垂许过甚。虽皇上之德与天同大。然微臣警惧之意。则与日俱积。臣敢不服膺圣训。益志于道德。益敦乎庭训。虽不敢与藩辅生光。俾臣没齿无过。亦皇上垂教之恩也。谨以天书勒之贞珉。以遗子孙。昭示万世俾知。天恩之深。圣训之切。亦同归于无过之地。则圣恩之被岂特泰山之高而已哉。昭弘治九年(公元一四九六年)端阳日。晋世子臣奇源稽首顿首谨书。 |
印记: 高趣、游艺之印、世子图书 |
|||||
题跋 | 朱奇源 | 前副叶四至前副叶五 | 时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岁次己酉秋九月一日。晋世子书于宝贤堂 | 楷书 | 宝贤堂集古法帖序。予高祖恭王幼好法书。初之国时。太祖高皇帝赐前代墨本甚多。曾祖定王蒙高皇帝命中书舍人詹希原教字书。故睿翰重于当代。是以祖宪王暨父王俱嗜书学。数世以来。无问古今。但字之佳者兼收并蓄。所积益富。予于侍膳问安之暇。亦留心于古人笔墨。间每令侍者取古今名人真迹法帖张于左右。终日睇视潜玩。一旦恍然。见其方圆法乎天地。动静类乎山川。其转折回向。则若日月周旋。五纬出没。其恣张放肆。则若龙跳虎跃。凤舞鸾飞。或如端人正士。剑佩森严。朝于法宫。或如仙人野客。跨鹤引鹿。游于山林。其高致逸兴。淋漓挥洒于笔墨间。姿变横出。千态万状。不可形容。使人终日相对。殆忘寝食。于是取魏晋以来诸家字帖。凡心之所欲者。或临或模。自幼及今。不下万余纸。遂颇视古人用意处。间有以古今法书竒帖来献者。或点画之。是否刻镂之工拙。亦颇能辨其真伪。或得真者。不啻隋珠赵璧。终日把玩。不忍释手。遂成爱书之癖。日积月累。前后左右。森然充牣于几案间者。皆古今字书也。性乐乎此。他俱不能易。自咲如蠹鱼出入书中。终老是乡矣。一日。因与侍郎张公颐。都御史翟公瑄论及淳化帖。世不多见。后虽演为诸帖。然多得彼失此。如苍颉。字之祖也。孔子。圣人也。而帖或不收。或又不取宋书。以为尽废唐人法度。然如苏。黄。米。蔡书入神品。结体稳密。有劲古豪逸之势。而不失范围。岂可少邪。又不知汉魏楷法。至唐复废。去彼取此。是殆不然。要之一代高人。自有所见。但取其字之工妙。以见一代人物之用心。正自不必有所轩轾而为去取也。因取淳化。绛帖。大观。太清楼。宝晋诸帖。并我朝以书著名者不下十数家。暇日同参政王进。副使杨光溥。佥事胡汉。杨文卿择其尤者。命生员宋灏。刘瑀摹勒上石。厘为十二卷。其次序先后。字之多寡。与诸家不同者。因所取择耳。每一纸出。輙刻意校其一钩一画之似否。虽昧于鉴赏。不能尽如古人之用意。然较之诸家亦颇精矣。因命之曰宝贤堂集古法帖。置之斋中。以留示我后人。非敢传于士林间也。呜呼。三才之奥。五经之旨。王化之端绪。道统之源流。(俱赖文)字而传。丰碑巨碣。照耀于山川。高文大册。震骇人耳目。俾千百世之下。高人韵士抚摩爱玩之无已。亦赖字书而显。则其所系。不其重欤。虽然。前人以疲精神。弃百事而学书者为丧志。孔子不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然则予留心于翰墨。必胜于博奕。使圣人生今之世。亦将称许之矣。则亦何丧志之有。因书梗槩。以序其所自云。时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岁次己酉秋九月一日。晋世子书于宝贤堂。 |
印记: 晋府、世子图书、宝贤堂章 |
|||||
题跋 | 本幅十 | 行楷书 | 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九月一日书。 | ||
题跋 | 本幅三十 | 行楷书 | 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九月一日书。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霞谷(重一) |
收传印记 | 宝贤堂章(重一) |
收传印记 | 晋府世子图书(重一) |
【作品展示】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仓颉戊己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南朝宋明帝郑修容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南朝梁武帝众军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南朝陈永阳王寒严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古法贤弟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太宗两度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太宗数年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太宗比者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太宗移营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太宗艺韫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太宗道宗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唐高宗文瓘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宋太宗宫城五绝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宋太宗寄张祜七律-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宋太宗寄张祜七律-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宋太宗登黄鹤楼七绝-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宋太宗登黄鹤楼七绝-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宋太宗重经巴丘七律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明晋定王赓独芳诗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明晋宪王玉女峰诗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明晋王屏风诗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晋武帝省启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汉张芝八月九日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汉张芝冠军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汉张芝冠军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秦李斯田畴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移屋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闲旷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魏钟繇宣示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册魏钟繇长风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