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佚名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2 |
朝代 | 唐代 |
文件大小 | 251.95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作品数量 | #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清三希堂法帖(五) 册 唐人橅王氏书 |
分类 | 法帖 |
书体 | 行草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唐橅王氏书。(楷书)。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军将军羲之书。(楷书。小字注。)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行草书)。(以上为王羲之姨母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顷患殊劣劣。方渉道忧悴。力不一一。羲之报。(草书)。(以上为王羲之初月十二帖)。 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楷书。小字注。)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顿首。(行草书)。(以上为王荟疖肿帖)。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参泽。小顿。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惟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者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行草书)。(以上为王慈郭桂阳帖)。 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楷书。小字注。)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䕶。力不一一。徽之等书。姚懐珍。满骞。(行书)。(以上为王徽之新月帖)。 臣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宪侯献之书。(楷书。小字注。)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行草书)。(以上为王献之廿九日帖)。 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行书)。(以上为王僧虔王琰帖)。 臣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楷书。小字注。)得柏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唐懐充。范武骑。(草书)。(以上为王慈柏酒帖)。 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草书)。(以上为王慈汝比帖)。 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楷书。小字注。)一日无申秖□。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晩当故造。迟叙诸懐。反不及。(行草书)。(以上为王志一日无申帖)。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王方庆 | 本幅 |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六九六年)四月三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上柱国琅邪县开国男臣王方庆进。 | 楷书 |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六九六年)四月三日。银青光禄大夫行鳯阁侍郎同鳯阁鸾台平章事上柱国琅邪县开国男臣王方庆进。 |
题跋 | 岳珂 | 本幅 | 倦翁岳珂书 | 楷书 | 右唐人摹王方庆万岁通天进帖眞迹一卷。金轮御朝始制十三字今帖。岁月皆用其体。唐纸精古。此又独最它帖。按唐史。天后尝访右军笔迹于方庆家。方庆进者十卷。凡二十有八人。惟羲献见于此帖。所谓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皆轶焉。是时。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舎人崔融为寳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窦泉述书赋。乃谓当复赐。时后命尽。搨本留内。更加珍饰。锦背归还王氏。人到于今称之。故泉有顺天矜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之句。有建隆新史馆印。盖即当时摹取留内之本。而畀之馆中者。建中靖国刻归秘阁。续帖有小玺。并颖川印而三。态备众妙。摹逼天真。亦非它帖可拟。淳熙己亥岁。先君在郎省以一端石四画轴易之。韩庄敏家赞曰。洛石赤心以出宝图。燕涏鸡晨即瑞制书。有奕王门南土华腴。献其家琛陈于□除。笔法之神。匪临伊摹。史馆之储。尚其不诬。倦翁岳珂书。 |
题跋 | 张雨 | 本幅 | 方外张雨谨题 | 行楷书 | 右唐摹王氏进帖。岳氏具言始末。传信传宝为宜。然双钩之法世久无闻。米南宫所谓下真迹一等。阁帖十卷。书林以为秘藏。使以摹迹较之彼特土苴耳。晋人风裁赖此以存。具眼者当以予为知。言好事之家不见唐摹。不足以言知书者矣。方外张雨谨题。 |
印记: 张雨私印 |
|||||
题跋 | 文征眀 | 本幅 | 嘉靖丁巳(公元一五五七年)七月既望。长洲文征明题。时年八十有八。 | 楷书 | 右唐人双钩。晋王右军而下十帖。岳倦翁谓即武后通天时所摹留内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而纸墨完好如此。唐人双钩世不多见。况此又其妙精者。岂易得哉。在今世当为唐法书第一也。此帖承传之详。已具倦翁跋中。但宋诸家评品略无论及者。盖自建隆以来。世藏天府。至建中靖国入石。始流传人间。宜乎不为米黄诸公所赏也。此书世藏岳氏元世。在其几世孙仲远处。不知何时归无锡华氏。华有栖碧翁彦清者。读书能诗多畜古法书名。画帖尾有春草轩审是记。即其印章。今其裔孙夏字中甫者。袭藏维谨恐一旦失坠。遂勒石以传。其摹刻之工极其精妙。视秘阁续帖不啻过之。夏其知所重哉。嘉靖丁巳(公元一五五七年)七月既望。长洲文征眀题。时年八十有八。 |
印记: 征仲父印、悟言室印 |
|||||
题跋 | 董其昌 | 本幅 | 万历壬子(公元一六一二年)董其昌题 | 楷书 | 摹书得在位置。失在神气。此直论下技耳。观此帖云花满眼。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是必薛稷钟绍京诸名手双钩填廓。岂云下真一等。项庶常家藏古人名迹虽多。知无逾此。文征仲耄年作蝇头跋。尤可寳也。万历壬子(公元一六一二年)董其昌题。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绍 |
收传印记 | 兴 |
收传印记 | 勾曲(半印) |
收传印记 | 外史(半印) |
收传印记 | 华夏 |
收传印记 | 真赏 |
收传印记 | 项笃寿印(重一) |
收传印记 | 子长(重一) |
收传印记 | 项子长父鉴定 |
收传印记 | 桃花村里人家 |
收传印记 | 陈定平生真赏 |
收传印记 | 居仁文府(重七内半印三) |
收传印记 | 王芝(重七内半印三) |
收传印记 | 王芝私印 |
收传印记 | 春草轩审是记(重三内半印一) |
收传印记 | 种杏轩(半印重三) |
收传印记 | 岳浚 |
收传印记 | 岳氏(半印) |
收传印记 | 贞节堂礼义传家之印 |
收传印记 | 临浦侯裔世家(半印重一) |
收传印记 | 长(半印) |
收传印记 | 私印(半印) |
收传印记 | 颍川祯(半印) |
收传印记 | 晴雪(半印) |
收传印记 | 书印(半印)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黄杰先生遗赠文物目录,页172 |
收藏着录 | 林志钧,〈三希堂帖考〉,《帖考》,(台北:华正书局,1985年),页241-243 |
【作品展示】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
清三希堂法帖(五)册唐人橅王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