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苏轼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2 |
朝代 | 北宋 |
文件大小 | 215.96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作品数量 | #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 册 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苏轼 |
书体 | 行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第一则)洞庭春色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冝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纶。随属车之鸱夷。欵木门之铜环(点去)镮。分帝觞之余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鼔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第二则)中山松醪赋。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皐。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歳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烝羔。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石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覚天刑之可逃。投柱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鳯。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可及。归餔啜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为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绍圣元年(公元一0九四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东坡居士记。 |
典藏尺寸
【位置】 | 【尺寸】(公分) |
本幅 | 24.4×16.8 |
全幅 | 32.1×40.4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清高宗 | 本幅 | 乾隆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长至后一日御题 | 行书 | 内府收苏轼书凡数十种。妍秀飘逸。各极其胜。此所书二赋。乃将过岭时笔。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密。信坡书中所不多觏。读赋中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扵一班。与夫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数语。殆其自道于无意中自然流出。所谓气高天下者。尚可想见。乾隆丙寅(公元一七四六年)长至后一日御题。 |
印记: 会心不远、德充符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张孝思 |
收传印记 | 张则之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林志钧,〈三希堂帖考〉,《帖考》,(台北:华正书局),页289-290 |
收藏着录 | 黄杰先生遗赠文物目录,页172 |
【作品展示】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
清三希堂法帖(十一)册宋苏轼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