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苏轼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1 |
朝代 | 北宋 |
文件大小 | 125.97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作品数量 | 7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十二) 册 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苏轼 |
书体 | 行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鱼枕冠颂。莹净鱼枕冠。细观初何物。形气偶相值。忽然而为鱼。不幸遭冈罟。剖鱼而得枕。方其得枕时。是枕非复鱼。汤火就模范。巉然冠五岳。方其为冠时。是冠非复枕。成坏无穷已。究竟亦非冠。假使未变坏。送与无发人。簪导无所施。是名为何物。我观此幻身。已作露电观。而况身外物。露电亦无有。佛子慈愍故。愿受我此冠。若见冠非冠。则知我非我。五浊烦恼中。清净常欢喜。仆在黄冈时戏作此等语十数篇。渐复忘之。元佑三年(公元一0八八年)八月廿九日。同僚早出。独坐玉堂。忽忆此二首。聊复录之。翰林学士眉山苏轼记。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题跋 | 杜本 | 本幅 | 杜本。 | 行楷书 | 东坡先生之文之书。所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者也。维摩赞其室中八万四千狮子座。一一演说妙法。未能答此半偈。鱼枕颂非镜镫光中所见世界耶。在近世惟邵庵道人与之同参。杜本。 |
题跋 | 张雨 | 本幅 | 方外张雨。 | 行书 | 大慧与富公书曰。如是得与究竟相应。岂独于生死路上得力。异日再秉钧轴。致君于尧舜之上。如指诸掌耳。伏观苏公真书二颂。益信其为。究竟此所以为苏公欤。方外张雨。 |
印记: 句曲外史张天雨印 |
|||||
题跋 | 杨维祯 | 本幅 | 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冬十月朔。铁心道人识于钱唐湖上。 | 行书 | 余读苏玉局在玉堂所写维摩赞。魫冠颂二首。而知是老游戏人间。世其所见。卓然独立乎造是物者之表。虽东方曼倩。号为滑稽之雄。岂能及哉。玉堂瘴海。一升一沉。世间以为利害旤福者。又岂足以入其舍哉。世以是老之学。溺般若。而不知般若之学。不能出其文字之妙也。吁。维摩欲以无语现不二门。而是老欲以横说竖说现妙。憙。语默虽殊。三昧一也。故会是灋者所至。为玉堂净土。不然者虽玉堂净土。忧海而已耳。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冬十月朔。铁心道人识于钱唐湖上。 |
印记: 铁心道人、廉夫、会稽杨维祯印 |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 【印记】 |
收传印记 | 虞集 |
收传印记 | 袁氏通父 |
收传印记 | 柯九思 |
收传印记 | 柯氏秘籍 |
收传印记 | 越来子图书印 |
收传印记 | 虞杼基本初 |
收传印记 | 赵果政初 |
收传印记 | 默庵 |
收传印记 | 诚府珍赏 |
收传印记 | 张氏澹斋(半印) |
收传印记 | 三吴(半印) |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院藏碑帖特展目录,页289-290、373。 |
【作品展示】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
三希堂法帖(十二)册-宋苏轼书鱼枕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