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 董其昌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1 |
朝代 | 明代 |
文件大小 | 161.97MB |
分辨率(DPI) | 300×300 |
像素大小 | 2831×2119 |
尺寸(CM) | 23.96×17.94 |
作品数量 | 9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 书法,法帖,墨拓 |
品名 |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 册 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
分类 | 法帖 |
作者 | 董其昌 |
书体 | 行书 |
数量 | 一幅 |
作品语文 | 汉文 |
释文 | 龙神感应记。(第一则)天启元年辛酉。余蒙召北上。至淮阴属前数日。风雨大作。黄流乍涨。淤泥乘之而下。清口壅塞且二十里。余与太行吕君。各令人往测之。其浅处不能盈尺。即轻舟亦不得渡。管河郡丞赵君。欲用力挑浚而其势不能。余不得已。谋陆行。复以病不能舆。进退维谷。佥谓。金龙四大王可祷也。余迂其说。然试为文。告于神。长年辈亦醵钱血牲。属吕君肃拜以请。忽一人为神言。此河属张将军。吾当问之。已又一人为将军言。更数日乃可济。神言。此太迟不可至。一二日亦不可。乃曰。诘朝即有水可通舟矣。余殊不信。晨起则水长一二尺。淤泥尽去。舟人欢呼牵挽而前。沛然□(其)无碍。既出口复苦风逆。余复祷于神。遂得便风。于是叹神功之显赫也。遂同赵君及清河令安君。诣庙中祀而谢灵贶。昔夫子不语恠。乃吾乡天妃之着灵于海。与兹神之着灵于河。皆随叩随应。捷于桴皷耳。目所及不可一端。尽要以国家数百万军。储之转输南北。数千里舻舳之来往皆于此。寄命断有神以尸之。而非渺茫迂远之谈耳。余既亲拜神𠇾。不可湮没。遂纪其事。俾赵君石于庙。以示来兹。且为神添一段佳话焉。若赵君拮据疏凿。安君拊绥荒疲。皆神所听。因并书之。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予告存问。奉诏特起福清。叶向高撰。(第二则)碑阴。岳神为韩退之开衡。云海神为苏子瞻。现蜃市两公。方见齮于世。而神明呵护。非当时王公贵人所敢望者。正直之贶不惟其官。惟其人也。今少师叶公应北上。召北上龙神前驱引泉脉。反石尤随叩响答。其事甚异。岂为纱笼中人役。役应尔哉。盖公弼亮。三朝亲扶。日毂而兹之。再践师垣所为。领众正定庙谟。致吾君于尧舜者。神已先见之。冝其效灵。若此可为世道庆矣。舟行时。金广文元发在坐。见柁楼之下有蜿蜒盘旋。与绝流而度。泝风而迎者凡三。皆龙神之化身也。纪文所未列。广文属余缀之碑阴。前史官华亭董其昌篆额并书。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嘉平之望。 |
质地
【质地位置】 | 【质地】 |
本幅 | 纸 |
印记数据【印记类别】【印记】作者印记知制诰日讲官作者印记董玄宰
<colspan=”1″ class=”width1″> 参考数据
【类别】 | 【参考数据】 |
收藏着录 | 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三册,页1283-1284。 |
【作品展示】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
三希堂法帖(二十九)册-明董其昌书龙神感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