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征明徵明】《寒林钟馗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TIF大图网盘下载

【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 文征明徵明
品名 寒林钟馗图轴
朝代 明朝
文件大小 18.03MB
分辨率(DPI) 300×300
像素大小 1680×3579
尺寸(CM) 14.22×30.3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
作品数量 1
作品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格式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基本数据

藏品类型 绘画
品名 明文征明寒林钟馗 轴
Chung Kuei in a Wintry Grove
分类 绘画
作者 文征明
创作时间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
数量 一轴

典藏尺寸

【位置】 【尺寸】(公分)
本幅 69.6×42.5
诗塘 22.1×42.5
全幅 251×57.3

质地

【质地位置】 【质地】
本幅
诗塘

题跋数据

【题跋类别】 【作者】 【位置】 【款识】 【书体】 【全文】
作者款识 文征明 本幅 寒林钟馗。甲午(公元一五三四年)除夕戏作。 行书
印记:
文征明印、悟言室印、征明印、征仲
题跋 清高宗 诗塘 乾隆甲午(公元一七七四年)除夕。御题。 行书 假借终葵遂有称。讹传进士辟邪能。衡翁自负博古者。北史缘何未读曾。疑是地仙抑鬼仙。寒林漠漠立轻烟。长髯袖手如微笑。幻阅人间二百年。乾隆甲午(公元一七七四年)除夕。御题。
印记:
得象外意、乾隆宸翰

印记资料

【印记类别】 【印记】
鉴藏宝玺 乾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宣统鉴赏
鉴藏宝玺 无逸斋精鉴玺
鉴藏宝玺 乾隆鉴赏
鉴藏宝玺 寿
鉴藏宝玺 古希天子
鉴藏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太上皇帝宝
鉴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
鉴藏宝玺 宝笈三编
鉴藏宝玺 八征耄念之宝
鉴藏宝玺 嘉庆鉴赏
鉴藏宝玺 石渠宝笈
鉴藏宝玺 三希堂精鉴玺
鉴藏宝玺 宜子孙

主题

【主题类别】 【主题(第一层)】 【主题(第二层)】 【主题说明】
主要主题 山水 冬景(雪景)
主要主题 佛道人物 钟馗
主要主题 树木 寒林.枯树
主要主题 经史‧故事 钟馗
其他主题 山水 溪涧、湍泉

技法

【技法】 【技法细目】
写意
皴法
人物衣纹描法(匀称线条)
人物衣纹描法(粗细线条)

参考数据

【类别】 【参考数据】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三编(重华宫),第二册,页909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390-391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七册,页73-74
研究性论着 「寒林钟馗」着录见《石渠宝笈三编》。幅中画云林泉石,钟馗腰笏,双手拢袖,独立于水滨石际。自题云:「寒林钟馗,甲午(1534)除夕戏作。」钤印共计四方:「文征明印、悟言室印、征明印、征仲。」诗塘另有乾隆甲午(1774)御题诗一则。根据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林中每多魑、魅、魍、魉等辈出没。寒林既是钟馗最需用武之地,将二者相结合,发展出「寒林钟馗」的图式,乃成为必然之势。(注1)只不过,明代的文人画家,诸如文征明(1470-1559)、钱谷(1508-1578后)等人笔下的钟馗,每多以笏板取代宝剑,一改昔日举剑挥舞的武官形象,遂尔演变成「文相钟馗」的典型。(注2)本幅所绘钟馗,虽然面目峥嵘,须眉间却风神俊爽,凸显出文人画家不同于寻常作手的特质。画中人物用笔极细,树木则随意挥洒,并以淡墨在寒林中烘染雾气,再与冻泉两相呼应,益觉严冬肃杀,寒气逼人,确系文征明人物画中的精品。(注3)(刘芳如)注1:参见林春美,《午日钟馗画特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页19。及施宣圆等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8),「魑魅魍魉」条,页1100。注2:有关钟馗的故事流衍,请参考拙著,〈故宫庋藏钟馗绘画之相关研究〉,《迎岁集福—院藏钟馗名画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页84-112。注3:参见江兆申,〈故宫读画札记〉,《灵沤类稿》(台北:世界书局,1997),页374。
参考书目 1.江兆申,〈文征明寒林钟馗 轴〉,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吴派画九十年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页310。
2.刘芳如,〈明文征明寒林钟馗〉,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迎岁集福 — 院藏钟馗名画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年二月初版一刷),页142-143。
3.刘芳如,〈明文征明寒林钟馗〉,《故宫文物月刊》,第200期(1999年11月),页52。
4.石守谦,〈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 〉,《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16期(2004),页307-339。
内容简介(中文) 文征明(公元一四七○-一五五九年),长洲(江苏苏州)人。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诗文书画并佳,其画师承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兼诣宋元诸家之奥妙,为明四大家之一。 按,林中每多魑、魅、魍、魉之属出没,寒林暨属钟馗最需用武之地,画其置身于寒林,自属合宜。惟明代的文人画家,诸如文征明、钱谷(1508—1578后)等人笔下,往往以笏板取代宝剑,一改昔日钟馗举剑挥舞的武将形象,遂尔演成「文相钟馗」的典型。
内容简介(英文) Wen Cheng-ming (original name Pi) was a native of Ch’ang-chou (modern Suchou, Kiangsu). Gifted at pro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e followed in the style of Shen Chou (1427-1509) as he explored the wonders of Sung (960-1279) and Yuan (1279-1368) styles, becoming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Masters of the Ming.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beliefs, the forest was home to all kinds of demons and goblins, making it a place where Chung K’uei’s martial skills wer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Depicting Chung K’uei in a wintry grove is thus all the more appropriate. Not until such Ming dynasty painters as Wen Cheng-ming and Ch’ien Ku (1508-after 1578) was the sword traditionally held by Chung K’uei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tablet of the official, thereby transforming Chung K’uei from a martial figure displaying swordsmanship to that of a typical scholar-official.
参考书目 吴诵芬、童文娥、谭怡令,〈明文征明寒林钟馗 轴〉,收入《明四大家特展-文征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03),页256-257、344。

作品展示

明文征明寒林钟馗轴

明文征明寒林钟馗轴

【下载地址(支付后可显示下载链接,下载图片高清,无水印!默认提供【JPG快速浏览版】【JPG高清版】【TIF高清版】3个版本,百度网盘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