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基本信息】
| 作者 | 苏轼 |
| 品名 | 雨竹图 |
| 朝代 | 北宋 |
| 文件大小 | 18.01MB |
| 分辨率(DPI) | 300×300 |
| 像素大小 | 1661×3616 |
| 尺寸(CM) | 14.06×30.61 |
| 作品数量 | 1 |
| 作品收藏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图片格式 | 默认提供TIF和JPG两个版本 |
基本数据
| 藏品类型 | 绘画 |
| 品名 | 宋苏轼雨竹 轴 |
| 分类 | 绘画 |
| 作者 | 苏轼 |
| 数量 | 一轴 |
典藏尺寸
| 【位置】 | 【尺寸】(公分) |
| 本幅 | 28.2×42.8 |
| 诗塘 | 36.4×19.4cm |
质地
| 【质地位置】 | 【质地】 |
| 本幅 | 绢 |
题跋数据
| 【题跋类别】 | 【作者】 | 【位置】 | 【款识】 | 【书体】 | 【全文】 |
| 作者款识 | 苏轼 | 元丰三年(公元一0八0年)六月轼为子明秘校。 | 行书 | ||
| 题跋 | 秦观 | 秦观 | 行书 | 叶密雨偏重。枝垂雾不消。会看晴日后。依旧拂云霄。秦观。 | |
| 印记: (印文不辨) |
|||||
| 题跋 | 同治辛未重阳后一日华亭胡公寿。 | 同治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重阳后一日华亭胡公寿。 | 行书 | 晴梢初放叶可数。新粉纔消露未干。太似美人无俗韵。清风徐洒碧琅玕。仲圭。一片湘云湿未干。春风吹下玉琅玕。强扶残醉挥吟笔。帘影萧萧翠羽寒。公望。崇轩太守尝于泰山之麓得苏长公墨竹。盖真迹也。拟题一诗以志景仰。穷日力思之不得一字。爰录元人所题东坡画竹诗二首归之。同治辛未重阳后一日。华亭胡公寿。 | |
| 印记: 公寿长寿 |
|||||
| 题跋 | 钱彦春 | 至正二年(公元一三四二年)春三月会稽钱彦春。 | 行书 | 宿雨初收晓翠寒。晴梢犹锁碧云端。春风绝胜潇湘曲。还带啼痕湿未干。至正二年(公元一三四二年)春三月会稽钱彦春。 | |
| 印记: 钱氏彦春、士介 |
|||||
| 题跋 | 周琬 | 勾章周琬 | 行草书 | 数竿修竹淡无纹。春雨淋漓万叶分。云暗九疑山下路。玉人何处泣湘君。勾章周琬。 | |
| 印记: (印文不辨) |
|||||
| 题跋 | 张熊 | 六十九叟子祥张熊 | 行草书 | 尝闻苏文忠公画竹多摹神于月影之中。故落笔纵横疎密自如。神妙之处尽在画外。绝不落画家科臼。此帧虽高不盈尺。萧疎数笔。墨气淋漓。正所谓天趣横生。莫名其妙。洵是真迹无疑也。宜宝之。辛未秋七月。崇轩先生大人自京都来。出以示余。爰书数语以志眼福。时同客黄歇浦上鸳湖。六十九叟子祥张熊。 | |
| 印记: 张熊私印 |
|||||
| 题跋 | 杨能格 | 辛未孟夏下澣。崇轩三兄司马属观因识。简侯杨能格。 | 行草书 | 往在金阊见湘洲顾氏所藏坡公墨竹晴雨二幅。各具化机。第绢素已残。款识亦多漫漶。殆藏弆家不经意之过。此幅绢质完好。墨采鲜翠如滴。知在紫缥牙轴中供养久矣。辛未孟夏下澣。崇轩三兄司马属观因识。简侯杨能格。 | |
| 印记: 归研斋、臣能格印、玉堂种竹生 |
|||||
| 题跋 | 程恭寿 | 同治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四月为崇轩仁兄书此。臣恭寿谨识。 | 行书 | 东坡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襄阳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耶。予见江右曾宾谷前辈家所藏(点去)藏一幅如是。外此不复见矣。此卷作折枝。大不盈尺。而全枝神理俱足。邓公寿所谓非与可所能拘制也。想见髯翁枯肠得酒肺肝槎牙时矣。同治辛未四月为崇轩仁兄书此。程恭寿谨识。 | |
| 印记: 程恭寿印、容伯 |
|||||
| 题跋 | 秦缃业 | 同治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腊八日。梁溪秦缃业为崇轩太守题。太守精鉴别富收藏。每得尽出而观之。 | 行书 | 画竹以文与可为专门名家。而坡公偶一游戏便与之埒。楼攻媿云。东坡天姿超迈。故所作辄与人殊。然亦未尝少离绳墨。狂纵自喜也。余藏公竹石一卷乃为孙萃老作者。尤得淡远之致。此作较遒劲。二画似乎不同。而同为真迹无疑。按款元丰三年。公年四十五。方自京师而至黄洲。特不知子明秘校为何人耳。上有先龙图公题句。尤不易觏。余家旧有公尺牍一通。失去久矣。读此能无怃然。同治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腊八日。梁溪秦缃业为崇轩太守题。太守精鉴别富收藏。每得尽出而观之。 | |
| 印记: 党人宏博之后 |
|||||
| 题跋 | 赵之谦 | 会稽赵之谦记 | 行书 | 文湖洲画竹。体原篆隶。长公画则出以行草。花光乃兼而有之。余所见长公画多纵逸。无遒古如此者。秦澹如观察藏一帧。与此相类。盖极用意之作。不得以枯肠得酒拟之。所谓能者无不能也。崇轩太守精鉴别。获此见示。竟日静对。如入潇湘。亦前贤所称。数尺而有万丈之势。既诩眼福。且志钦佩。会稽赵之谦记。 | |
| 印记: 臣之谦 |
|||||
| 题跋 | 王堃 | 同治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春莫武林王堃小铁甫谨题。 | 行书 | 崇轩仁弟博古精鉴。收藏宏富。此幅以苏长公墨妙。媵以元人法书装潢成帧。尤精美不可言喻。玉局画竹师与可。而掣笔如作书。观此寥寥数笔。神韵与橘赋表忠观碑诸帖相似。真迹无疑矣。披览数过。不能释手。书此以志眼福。同治辛未春莫武林王堃小铁甫谨题。 | |
| 印记: 王堃之印 |
|||||
| 题跋 | 刘其清 | 光绪丁丑(公元一八七七年)腊月朔平湖刘其清敬观并识。 | 行书 | 昔人论书谓须人品高。胸中有道义之气。书乃可贵。余谓画亦宜然。东坡先生直声亮节。照耀今古。此画从落墨后即遭文字之厄。不知历几千万劫。而乃缣素完好。墨色如新。人间至宝殆有神物呵护耶。崇轩观察博雅好古。富于收藏。吾知是幅也气压邺侯三万签矣。光绪丁丑(公元一八七七年)腊月朔。平湖刘其清敬观并识。 | |
| 印记: 其清、蕴山父 |
|||||
| 题跋 | 唐曾颐 | 同治壬申(公元一八七二年)中秋后一日唐曾颐谨识 | 行书 | 苏文忠行楷墨迹。曾见勒少仲观察及汪棣笙明府有藏本。竹石则未尝一见。目窘可知。今日崇轩太守见示折枝幅。从七百余年后远覩神物。殆非偶然。而文忠公以艹法作画。亦可于兹领略矣。(枝字下遗尺字。)(小字注)同治壬申中秋后一日唐曾颐谨识。 | |
| 印记: 颐印 |
|||||
| 题跋 | 吴淦 | 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八月鞠潭第吴淦 | 行书 | 苏长公英辞妙墨独冠古今。以余技作墨竹。亦非文湖洲所能拘制。贤者固不可测也。是幅去今七百年而远。竟为崇轩鉴赏家所得。物聚于所好。洵不诬矣。而余亦得于秋雨打窗时。挹其风梢露叶之趣。其眼福固何如耶。爰用帧中钱会稽原韵系以一诗。云梢萧萧吐新寒。胸次槎枒写笔端。想见玉堂挥翰日。墨痕潇洒未曾干。辛未(公元一八七一年)八月鞠潭第吴淦。 | |
| 印记: 沧胜、吴淦鞠潭 |
|||||
印记资料
| 【印记类别】 | 【印记】 |
| 收传印记 | 虞集 |
| 收传印记 | 循吉 |
| 收传印记 | 文氏休承 |
| 收传印记 | 韩世能印 |
| 收传印记 | 郑侠如印 |
| 收传印记 | 桐江余□ |
| 收传印记 | 德鉴审定 |
| 收传印记 | 郑熙绩印 |
| 收传印记 | □□郑熙绩□□□□ |
| 收传印记 | 郑□光 |
| 收传印记 | □希收藏 |
主题
| 【主题类别】 | 【主题(第一层)】 | 【主题(第二层)】 | 【主题说明】 |
| 主要主题 | 树木 | 竹 |
技法
| 【技法】 | 【技法细目】 |
| 没骨 |
参考数据
| 【类别】 | 【参考数据】 |
| 收藏着录 | 罗家伦夫人张维桢女史捐赠书画目录,页14、142-144。 |
【作品展示】


